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要聞

入列山西工業遺產名單,見証工業精神之光——

一座噴絲頭老廠的記憶與再生

2025年03月20日09:01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如果能運回這批紡織母機,對億萬同胞的生計有重大作用,我傾家蕩產,在所不辭!”80年前,李升伯先生發出的錚錚誓言,在跌宕起伏的歷史歲月中,凝聚以千百勞動者的奮斗激情,化作一束櫛風沐雨、滌蕩胸懷的光——金色的工業精神之光。

上世紀40年代,距離1665年英國發明家胡克首次提出仿生制造“機器蠶”生產出化纖纖維已經過去很多年。彼時,中國的紡織業已獲得極大發展,而建設世界上最好的紡織工廠的念頭,即使是在動蕩的時代仍在一代企業家心頭縈繞。

李升伯在香港變賣全部家產,自美國購買全部機器,交付時美企拒絕,想方設法再湊錢購買,設備從美國運抵上海,后來再運至山西……萬裡艱辛路,一段創業史,如今具象成牆上放大的圖紙樣板、前廳矗立的斑駁機器,以及“經緯紡織機械噴絲頭老廠”這一省級工業遺產。

“一代又一代經緯人,懷著一腔對技術的熱愛、一種對行業的敬畏,將山西工業精神薪火相傳。”80年后,山西經緯化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琨,一位對經緯廠飽含深情的“廠三代”,在持續不斷的追尋中思考,在竭盡全力的收集中感悟,他通過豐富多元的展陳形式,讓工業遺產“活”起來,將經緯故事講下去。

探訪工業遺產,既是一場工業文化穿越之旅,又是一場歷史與現代交織的獨特體驗。

第一份廣告、第一枚徽章、第一張合影,1952年1月8日設計好的豐田式錠子裝配圖、1954年須昌弟師傅將型板“銑出型了”的銑床,1958年授予王春風同志的“第三季度先進生產者”獎狀……在小小的文創咖啡廳裡,時空深刻濃縮,廠史卷帙浩繁,即使是簡略地翻閱也令人動容。

經緯廠本不是誕生在榆次的企業,它的前身是由李升伯、黃朴奇、錢新之等民國時期的資本家於1941年開辦的“經緯紡織機械制造公司”。

1950年,為了建立我國穩固的紡織機械工業基地,國家決定將紡機廠遷至能源充足、相對安全,且紡織工業基礎比較雄厚的山西榆次。

在當時華東紡織管理局的統一領導下,全國各地選派了優秀的領導干部、工程技術人員、技術工人,共計4000余人支援經緯建設,其中由上海選派來的領導和技術人員最多。

在一片隻有17棵柳樹的鹽鹼灘上,一鍬土、一身汗,第一代建設者控地基、排積水,開始了經緯紡織機械廠的初創。周圍農村組織了數以千計的農民兄弟和上百輛馬車往來運輸建廠材料。

僅僅用了3年8個月的時間,一座大型的、現代化的紡織機械制造廠就於1954年8月1日正式建成投產。從工廠設計、土木建筑到產品試制,經緯紡織機械廠完全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高水平、高速度、高質量地完成了建廠任務,不僅在國內史無前例,就連一些前來參觀的外國友人也贊嘆不已。

2025年3月12日,晉中市,山西經緯化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展廳的自動門徐徐打開,塵封的氣息扑面而來,7張朴素的工作台靜默地靠牆擺放,展示出一張工業機械圖紙設計繪制的全部流程。

老式的電話座機、用舊的綠色台燈、掉瓷的白色茶缸,以及鋪展開的設計師圖紙,座椅靠背上挂著赭紅色的工作服,似乎工程師剛剛離開,一會還會回來繼續伏案工作。

這裡,曾是中國紡機業的驕傲,生產出我國第一台出口的自動卷緯機、第一代紡機產品、第一顆碳纖維原絲噴絲頭,“敢為天下先”為解決全國人民的穿衣問題作出卓越貢獻,推動中國紡機實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巨大轉變。

這裡,正在奮力轉型升級,企業與東華大學、蘇州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合作,新材料、新裝備在國內頻頻推陳出新。2022年11月25日,在熔噴裝備基礎上成功開發出瀝青機碳纖維熔噴原布成套裝備,為國內首台套開車時間超過120小時的裝備。

這裡,歷久彌新的工業精神並沒有被束之高閣,而是全力以赴打造出滿牆的行業榮譽。企業向著打造“成為世界一流化纖機械旗艦企業,成為世界一流化學纖維紡織機械成套產品供應商”的征程邁進。

一廊之隔,時光跳躍至現代化的沖孔車間。噴絲頭自動生產線發出輕微的聲響,指甲蓋般大小的噴絲頭是生產線下的藝術品。噴絲頭是化學纖維紡織機上的關鍵部件,主要用於將聚合物熔體或紡織溶液通過微孔擠壓成細流狀態,以制成纖維。噴絲頭的好壞直接影響成品絲的質量。

1990年進廠工作的魏淑紅坐在生產線隔壁,經驗豐富的她凝神屏氣,透過電子顯微鏡修正噴絲頭上那些微不可察的小孔。“一個微孔是5絲,比頭發絲還細一點,一個噴絲頭上最多有2000多個微孔,我一天大概檢查20多個噴絲頭。”魏淑紅微笑著說。

像魏淑紅這樣的“寶藏”退休老員工,山西經緯化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征召”回來的還有很多。他們將“振興民族紡機工業”的責任和擔當代代傳承,詮釋了經緯廠的奮斗精神,也是山西工業精神的最好注腳。

據王琨介紹,公司目前擁有改進型專利數百項、發明型專利多項,按照專件和紡絲整機分為兩個研發部門,研發人員50人左右。技術研發部按照老中青三代相結合的思路,既保証了青年隊伍的建設,也傳承了老一輩技術人員的經驗。

知歷史,曉未來。經緯紡織機械噴絲頭老廠何以入列全省首批工業遺產,其原因在於它展現了當時經緯紡織機械廠化學纖維裝備生產的整個過程,是我國紡織工業化進程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工廠歷年來生產的噴絲頭、計量泵、紡機專件等產品,涵蓋了化學纖維工業的多個環節,提供了先進的紡織技術裝備,見証了共和國紡織機械行業的發展歷程,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1959年5月20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陳毅同志來山西視察工作。

結束在太原的活動后,陳毅還牽挂著一件事,那就是要到經緯紡織機械廠看一看。因為經緯紡織機械廠是陳毅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長、主持上海市工作時,由上海整體搬遷至山西新建的。

當看了工廠的產品——嶄新的粗紡機和精紡機后,陳毅特別叮囑大家:“一定要保証產品質量,特別是外銷產品,關系到國家形象和信譽問題。”

現在,中國制造化學纖維每一秒的產能約為2.22噸,佔全球產能的70%。在山西經緯化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時間的記錄也愈加精確,並更為精密和經久。

一分鐘內,計量泵磨削車間裡,各種機床運行著接近1萬次的磨削動作,一個個標准的齒輪被制造出來,讓人驚嘆的是零件之間的間隙連液體都無法滲入。

一小時內,智能化的加工中心操作區內,機器最快可以完成17種加工工藝並更換相對應的刀具,無需人工輔助。

一天內,工藝工程師郭慶平可以對每道工序詳細布置一種全新型號和結構的噴絲頭的試制工作。平均每天步行超過3萬步的質量分析專員於保生會對各生產工序不斷巡檢。工程師們的通力合作保障了全新的化學纖維噴絲頭的產品生產驗証成功。

無數精准節拍的匯聚,帶來了企業一年超過100台套各種化纖設備、上百種全新的化學纖維裝備產品發布。

“創新,是工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它在我們手中並沒有斷了代,工業精神將持續引領我們前行。”王琨滿懷信心地表示,爭做行業領先者和領跑者,山西經緯的故事還在繼續……(記者冷雪)

(責編:段思齊、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