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國際國內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加速回歸——

故土春風中,文物在訴說(人文觀察·文化中國行)

本報記者 王 玨 金正波
2025年03月23日08: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片均為回歸祖國的文物藝術品。
  國家文物局供圖

  包括銅搖錢樹和陶座、素面陶鬲、素面帶蓋銅鈁、陶說唱俑,種類涵蓋陶器、玉器、青銅器、佛造像、畫像磚……近日,41件流失文物藝術品從美國回歸中國。

  文物承載著獨特的歷史密碼與藝術價值。一件件流失海外的文物的回家之旅,展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印証了“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的深刻哲理。

  新時代,文物回歸進入“快車道”

  回首往昔,文物流失是中華兒女心中難以愈合的創傷。在國家積貧積弱的年代,由於戰爭、走私等多種原因,大量中國文物被迫遠離故土,漂泊海外。遠古玉器、商周青銅、唐宋名畫、元明瓷器、珍本古籍……許多堪稱國寶級的珍貴文物變成國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令國人扼腕嘆息。

  文物追索和返還,事關民族尊嚴、事關中華文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願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追索返還進入“快車道”。回歸祖國的文物,不僅規模愈發宏大,批次也更為密集。據國家文物局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51批次2156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

  文物追索工作始終牽動著黨和政府的心。我國不斷加強文物追索法治體系,國家文物局成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各個部門形成聯動,為文物“回家”保駕護航。我國通過修訂文物保護法,新增了關於加強文物追索返還領域國際合作的條款,明確國家對流失文物的收回權利,並規定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開展追索工作。同時,國家文物局、海關、駐外使領館等建立合作機制,對流失文物進行信息搜集、研判、談判,推動跨部門合作,形成了推動流失文物回歸的合力。

  隨著中國在全球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積極且深度地參與到國際合作之中,在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上持續發力。從2014年的《關於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到2024年的《關於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從與多國的雙邊協談到“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中國發出流失文物返還的倡議,推動相關國際合作,參與相關國際規則制定。中國流失文物返還工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贊許。巴西人類學家若昂·帕切科評價:“中國方案為原住民文化回歸提供了范本,這是對殖民歷史的精神救贖,更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庄嚴承諾。”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流散回歸歷程與國家治亂、民族興衰密切相關,寄托著中國人民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情感。”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會長劉玉珠說。

  文物回歸,見証中華兒女守護歷史文化的執著與堅韌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

  意大利羅馬,2024年10月28日,菲烏米奇諾機場,陽光和煦。CA940航班載著一批特殊的“乘客”,踏上歸途。它們是意大利查獲並返還中國的56件文物藝術品中的一部分。

  流暢的線條、典雅的紋飾、生動的器型,來自數千年前的藝術品,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提供直接物質資料﹔漢代、唐代陶俑和元代陶獸,提供了當時社會安定富足的實物見証……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歷史的記憶,都鐫刻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跨越山海,回歸祖國的懷抱,不僅需要時間上的耐心,更離不開幾代文物工作者不斷呼吁、持續努力。

  始鑿於北魏的天龍山石窟,眾多佛教造像面龐圓潤,雙目微闔,線條流暢優美,嘴角帶著一抹含蓄的笑意,展現出極高的藝術造詣,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杰出代表,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信息。

  然而,從20世紀20年代起,天龍山石窟慘遭洗劫,大量佛首被盜鑿並走私到海外。百年歲月悠悠逝去,但中國人從沒有忘記這批微笑的佛像。幾代文物工作者不懈努力,積極開展天龍山石窟文物追索工作。2020年9月14日,國家文物局監測發現,日本一家拍賣公司擬於東京拍賣一尊“唐天龍山石雕佛頭”,隨即啟動追索機制,確定“叫停拍賣、爭取回歸”的工作目標,促成撤拍。在多方協作下,天龍山石窟佛首結束百年漂泊,回歸祖國。

  不管過去了多久,隻要是非法盜取的中國文物,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都將堅定不移地追索。正如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所言:“當我們在談判桌上展示出完備的法律體系、尖端的科技手段和堅定的文化立場時,世界不得不尊重這份文明大國的底氣。”

  不斷提升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也激發出民間社會助力文物回歸的熱情。

  2020年底,一場“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令人矚目,“萬園之園”迎來“回家”的重要文物。1860年,英法聯軍野蠻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園內無數奇珍異寶被洗劫一空,圓明園十二獸首也在這場浩劫中被掠奪,自此開始了長達100多年的海外漂泊生涯。鼠首、牛首、兔首等相繼回歸。2007年,愛國企業家在得知圓明園馬首銅像即將拍賣的消息后,出資搶救這件流失文物,后決定將馬首捐贈國家文物局,結束馬首銅像離散的歷史。

  截至目前,圓明園十二獸首銅像大多數已回歸祖國。馬首銅像更是成為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中,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重要文物。

  文物回歸,彰顯著中華兒女守護民族記憶、傳承歷史文脈的堅定決心,牽動著中華兒女的心弦。“回家,不以山海為遠”“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人們用一句句暖評,為終歸故土的珍寶送上祝福。

  在圓明園石柱回歸儀式上,一位大學生志願者動情地說:“小時候在教科書上看到殘破的柱礎,總覺得心痛﹔如今親眼看到這些石柱,感受到的是民族復興的溫度。”

  數據顯示,近5年“國寶回家”相關話題網絡閱讀量超百億次,90后、00后成為關注主力,在社交媒體上傳“文物擬人化”創作——文物回歸已升華為一場民眾積極參與的文化活動。

  推動流失文物返還國際合作,為保護人類文明貢獻中國力量

  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我國積極推動流失文物返還相關國際合作,為保護人類文明貢獻中國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加強國際合作,已與27個國家簽署了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的政府間雙邊協定,建立彰顯中國特色的國際合作機制,堅持呼吁歷史流失文物應回歸原屬國,為改革和完善文物追索返還的國際秩序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面對流失文物背景調查艱難、現狀復雜,國際法約束力弱、適用范圍有限等問題,我國在綜合運用外交斡旋、執法合作、協商談判等方式的同時,積極拓展民事訴訟、民間捐贈各種手段,形成政府與民間聯動、國內與國際互動的強大合力。

  1942年在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楚帛書,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帛書實物。帛書記載古代神話、數術等眾多內容,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不僅受國內學者珍視,也為國際學術界所矚目。如今可折疊地圖、書籍的裝訂方式也由帛書演變而來。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帛書研究專家李零介紹,帛書是中國學術的重要源頭之一,對研究古文字、古文獻、學術史、思想史等至關重要。

  遺憾的是,子彈庫帛書於1942年在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遭非法盜掘,自1946年流轉美國,迄今已近80年。

  2024年6月20日,國家文物局在山東青島舉辦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國際研討會”上,接收了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移交的子彈庫帛書在美國流轉的物証。這些物証包括曾經用於盛裝帛書的盒蓋,帶有福格博物館借存標簽等信息,能夠証明帛書自1946年9月16日起已借存於福格博物館,是帛書在美國流轉証據鏈的關鍵一環。我國通過全面的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為其回歸創造條件。

  文物追索已從簡單的索要升級為科技、外交、法律的多維博弈。正如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所言:“今天的文物追索,展現的是文明古國的文化自信與現代大國的治理智慧。”

  協和萬邦,四海歸心。站在2025年的歷史坐標上回望,從馬家窯先民捏塑陶土時的虔誠,到今天科學家用納米技術修復文物的專注﹔從敦煌藏經洞文書的飄零命運,到《永樂大典》數字化回歸工程,這些跨越時空的文明載體,終將在祖國拼合成文化版圖,見証一個古老民族在文化自信中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3日 07 版)

(責編:段思齊、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