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拓展現代農業的廣闊空間

——山西聚力推動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5年03月24日08:22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開欄語

民以食為天、農為食之源。如何端牢中國飯碗、守護百姓餐桌,實現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升級,是一場關乎國計民生的時代考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這已經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3年提及大食物觀。  

從今日起,本報特推出“三晉大地風物新——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專欄,展示各地的典型做法、成效經驗,激發更多地區和行業參與到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行動中來,共同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敬請關注。

“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既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更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多年來,我省以“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為引領,設施農業的變革已悄然成勢——雲州智慧溫室裡,番茄植株攀附鋼架向上生長,畝產是傳統種植的5倍﹔呂梁黃土高原上,棗木香菇與黑木耳鋪就致富路,1.4萬農戶因“小菌菇”實現增收……這些實踐背后,是政策引領下的要素集聚,是科技賦能的產業升級,更是“向空間要糧、向技術要效”的生動詮釋。2024年,新發展設施農業16.49萬畝,為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的科技迭代

3月15日,在臨汾市曲沃縣史村鎮的蔬菜大棚裡,58歲的菜農王秀蘭手持遙控器,輕鬆完成卷帘、通風、補光等操作。這座採用“半磚土牆+半柔性牆”結構的日光溫室,搭載著8套自動化系統,棚頂的轉光膜將紫外線轉化為紅藍光,讓作物產量提升10%。“以前打理兩個棚累斷腰,現在管五個棚還能抽空跳廣場舞。”王大姐的笑聲裡透著現代農業轉型的獲得感。  

近幾年,蔬菜大縣曲沃的大棚技術引進實現了新突破,集溫室自動放風、自動卷帘、補光系統、打藥系統、氣肥系統、水肥系統、病虫害識別、數據監測及視頻系統等8套自動化系統於一體,開發應用智慧大棚App,實現“一機在手、農情盡控”。智慧果蔬農業大數據平台為種植戶提供針對性技術服務和管理指導,棚內環境調控精度提升至95%,病虫害發生率下降約25%,節省水肥藥40%,作物單產增長15%,真正實現了節本增效。

曲沃這場“大棚革命”的突破,是我省政策引領與技術支撐雙輪驅動的結果。

山多地少、氣候干旱是我省農業發展的劣勢,但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卻是設施農業的天然優勢。2024年,省委、省政府將16萬畝設施農業建設列為“13710”重點督辦事項,一場“向設施要空間、向科技要產量”的攻堅戰全面打響。《山西省2024年設施農業(園藝)發展實施方案》印發,明確將16萬畝設施農業任務分解至各市縣,並通過3.1億元的設施蔬菜發展項目和2000萬元的設施水果發展項目,為產業注入強勁動力。在技術層面,通過“千人指導萬人培訓”農技提升行動,組織3000余名農技人員進棚入園,指導農戶2000余戶次,培訓1萬余人,不僅提升了設施農業產量,還推動了綠色高效生產模式的普及。

太原市在清徐縣楊房村的“六新”試驗示范基地,從全國各地引進13個不同類型日光溫室開展對比試驗,提供技術支撐,示范引領全市設施蔬菜提檔升級。全市日光溫室面積佔到設施蔬菜總面積的69%,處於全省第一方陣。連續4年在西懷遠村舉辦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地展博覽會,打造蔬菜育種企業同台競賽和農戶“看禾選苗”平台,篩選出一大批優質品種,以創新引領設施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賦能的效應在陽高縣八裡台村南的山西沃林現代農業(藍莓)高新產業園尤為顯著。從以色列水肥一體機到新西蘭分揀線,從歐洲基質到耐-40℃的專利品種,這座“國際技術博覽會”般的園區,實現了單株藍莓產量3公斤,每年園區可生產藍莓鮮果500噸左右,全產季藍莓平均銷售價格在80元/公斤。每年12月至來年5月向京津冀市場供應藍莓鮮果,填補北方市場冬春季供應高端水果的空白……

從“單打獨斗”到“融合發展”的產業蝶變

“如今,一個中國人平均一年要吃掉138公斤口糧、170多公斤肉蛋奶魚、240公斤水果和590公斤蔬菜,還有30公斤蘑菇。”3月5日,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農業界別的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馬有祥說道。  

巨大的市場需求,意味著以小農戶經營為主、抵御風險能力弱的情況必須改變。我省各地不斷完善機制,強化聯農帶農益農建設,帶動小農戶參與產業鏈拓展和價值鏈延伸。

通過“農科引領、數智賦能”的發展理念,在陽高縣羅文皂鎮的田野上,華聯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玻璃溫室宛如水晶宮殿,夾氣層軟牆體、大容量蓄熱系統、宜機化栽培技術一應俱全……投資5億元打造的四大中心——從科技示范到電商雲倉,從冷鏈物流到農旅康養,構建起了全產業鏈的生態圈,成為相關行業發展的領跑者。

這種融合發展的模式,在呂梁山區激發出更澎湃的能量。近年來,呂梁市將食用菌作為農業八大產業之一,列入全市“985”重點產業鏈,強化政策扶持、龍頭培育、科技支撐、品牌創建,做大做強“土特產”文章。涌現出韋禾、心言、騰宇等一批食用菌龍頭企業,產業鏈產值超15億元。全市食用菌生產規模超過1.4億棒、產量超過18萬噸,總量居全省第一。

在太原市小店區,“萬畝千片百園”工程催生出獨特的都市農業景觀。劉家堡鄉的智慧農場裡,西紅柿與草莓立體栽培,研學課堂與“農家樂”比鄰而居。“在各種水果、蔬菜的成熟季,周末親子採摘日均接待800人,農產品溢價30%。”王吳村黨支部書記王永強利用村裡的葡萄等果蔬大棚,結合特色美食“小店犧湯”,推動農業產品與電商、文旅、零售等多業態深度融合。

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我省各地不斷推動設施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天鎮縣引進山東壽光銘宸集團,規劃投資25.8億元,建設5000畝現代農業產業園,將“壽光模式”引進天鎮。長子縣引進山東潤升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中農卓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壽光市綠豐果蔬有限公司等外地企業投資建設300畝—1000畝的現代設施農業園區,大力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

在引進外地企業的同時,我省也不忘大力培育、扶持、服務好本土企業,更好地“把根留住”。天鎮京利、陽高華聯、太原鴻新等本土企業通過政策扶持和技術指導,迅速成長為行業領軍者,不僅帶動了當地設施農業的發展,還通過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提升了我省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從“保供菜籃”到“富民口袋”的華麗跨越

3月16日凌晨4點,太原市河西農副產品市場蔬菜交易區的電子交易屏閃爍不停,來自清徐西懷遠村的經紀人馬建軍,看著實時跳動的“蔬菜價格指數”組織發貨。在他身后,滿載蔬菜的氫能源冷鏈車正駛向京津冀。2024年,我省設施蔬菜產量突破350萬噸,跨區域聯保聯供機制讓“晉菜北上”規模進一步擴大。

通過優化發展模式、強化供需對接等,我省各地不斷進行市場拓展,與國內大型蔬菜物流園、農批市場等建立起長期合作的穩定供銷渠道,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斷拓寬,農民相關收入不斷提高。

太原市鼓勵“村集體+合作社+農戶”設施蔬菜合作發展模式,形成村集體制定規劃、合作社提供服務、農戶生產經營的互惠共贏機制,培育清徐縣楊房村、西懷遠村,小店區王吳村,陽曲縣思西村,晉源區古城營村等一批樣板村,把設施蔬菜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運城市以推進設施漁業發展為重點,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以提質增效為核心,2024年水產品產量比上年增長5.0%,羅非魚、南美白對蝦等品種供不應求。

呂梁市食用菌產業帶動1.4萬戶農民增收,戶均增收2萬余元,中陽黑木耳、交口夏菇、臨縣棗木香菇等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出口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國家。曲沃縣現存設施蔬菜大棚3000余棟,佔全縣蔬菜總量的44%,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陽高縣有效對接大同市“菜籃子”工程供應,服務235個指定社區。與京、津、滬等大中城市50多個商家建立穩定供銷關系,上海市政府將陽高縣確定為市政府“菜籃子”工程延伸基地,並設置了專供檔口。長子縣通過發展青(尖)椒產業“一縣一業”現代設施農業,增加就業崗位1.93萬個,帶動農民增收9.4億元。青椒種植戶趙志剛目前正在擴建第五座大棚,他說:“政府分三段補貼,建棚補4萬元、投產補3萬元、達效再補2萬元。”他計劃成立合作社帶動鄉鄰一起致富……

更深遠的變化發生在觀念層面——在2024年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曲沃)國際果蔬博覽會上,本地菜農們討論的話題是誰家的環境傳感器更智能,誰家的熊蜂授粉技術更純熟,怎麼樣讓蔬菜生產更綠色。

2024年全省蔬菜產量1108.9萬噸,設施蔬菜產量突破350萬噸,佔比三分之一,相當於為3500萬山西人每人新增100公斤鮮菜供給。更可喜的是結構之變——晉北高寒冷涼區主打錯季茄果類,晉南盆地發展設施櫻桃、葡萄等,形成了“冬菜北上、夏果南下”的全國供應格局。壽光客商李志明在忻州考察時驚嘆:“沒想到黃土坡上能種出比山東早上市半個月的草莓西紅柿!”

今年,我省實施特優產業壯大提升工程,將在果菜漁方面加快發展設施,重點在大同、運城、臨汾等地支持新建一批工廠化設施漁業養殖場。實踐証明,當科技深度滲透、產業深度融合、民生深切關注,設施農業的支點,能撬動現代農業的無限可能。(記者王秀娟)

(責編:趙芳、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