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民企看發展 | 六味齋:黨建+工業+旅游 老字號綻放新活力

“杏花村裡老白汾,太原城內六味齋”。在山西省太原市,提起六味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家有著近300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是太原市民餐桌上的常客。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的六味齋食品工業園,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的園區映入眼帘,這裡不僅是六味齋的生產基地,也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園區內有魚龍壁、雲夢山、雲鳳柱、精一閣等景點,假山飛瀑,流水潺潺﹔還有郁郁蔥蔥的林木花卉、海棠園等,景色宜人。這座老字號企業,正以“黨建+工業+旅游”的獨特模式,展示著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勃勃生機。
穿過鐫刻著歷史年輪的文化長廊,六味齋博物館內泛黃的老照片與斑駁的賬本訴說著跌宕往事。看似“巧合”卻有跡可循的是,幾乎在企業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上,都離不開黨建工作的助力。
六味齋博物館裡的黨建展廳。
從80年代注重支部建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企業品牌一炮打響,到90年代狠抓黨建工作凝心聚力,將企業拉出泥潭發展壯大,再到新時代加強黨建工作發揮政治引領作用,將百年企業做優做強,靠的就是六味齋一以貫之將黨建作為企業發展的“紅色引擎”。
“黨建工作,做細了就是凝聚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山西六味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崔軍說,六味齋創建了“1331”黨建工作模式,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優勢。在這裡,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在生產一線、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等各個崗位,黨員們都沖鋒在前,成為企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在企業良性發展的基礎上,六味齋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工業旅游”項目吸引了眾多游客。
在參觀通道可以看見六味齋食品制作全過程。
步入全透明參觀通道,食品制作工序清晰可見。肉制品加工車間裡,身著白色工服的老師傅正在纏捆醬肘花,這道傳承千年的“纏花雲夢肉”,仍嚴格遵循傳統“卷鎮”技藝﹔隔壁豆制品車間,非轉基因大豆經過十幾道工序化作方寸豆腐,空氣中浮動著鹵水特有的清香。
“以前隻知道六味齋的醬肉好吃,今天來到這裡,才知道它背后有這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嚴謹的生產過程。”一位來自外地的游客感慨地說,“這種看得見的生產過程,比任何食品安全宣傳都有說服力。”
除了可以近距離觀看食品的制作過程,了解六味齋的歷史文化,游客還能品嘗到新鮮出爐的各類美食。在旅游產品展示區,六大類400多種產品讓人目不暇接,滿足了各年齡段消費者的需求。
每天都有專人對當日產品進行抽樣檢查。
“從2014年起,我們就在生產加工基地打造文化景觀園,開發了雲夢塢文化產業園旅游產業,將綠色融入生產,傳統食品加工廠房變成了花園式的企業。”崔軍說。
隨后,該企業又在景區內建設了黨建公園、信念之路、黨員宣誓區、初心廣場、追夢長廊等學習陣地,打造了將紅色文化與黨員干部能力提升、中小學研學實踐、大學生實習實訓相結合的“行走課堂”,成為了山西極具特色的教育實訓基地、研學實踐基地。
當陽光掠過非遺工坊的飛檐,這座百年企業的輪廓愈發清晰——它不僅是飄香百年的味覺記憶,更成為了新時代黨建引領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攝影:人民網 張超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