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小紅薯變身“金疙瘩”

“育苗坑深度控制在15厘米,紅薯擺放間距為1指,覆土后厚度15厘米,這樣既能保証紅薯苗的生長空間,又能提升土地利用率。”春意漸濃,在高平市石末鄉南張寨村的育苗大棚裡,合作社技術員李有衛查看著紅薯苗長勢,和村民們講解著種植技巧。
“育苗這活兒雖說不累,可講究不少,咱跟著學,收入也穩當。”村民馮小雷一邊忙著給紅薯苗澆水,一邊說,他在這裡干活,既能照顧家裡,又能增加收入,比出去打工強多了。
高平當地獨特的土壤條件與氣候環境,為紅薯生長營造了絕佳溫床。近年來,南張寨村立足農業“特”“優”戰略,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依托村內的高平市宣武京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本村及周邊村庄流轉土地330多畝,打造2個現代化育苗大棚,全力打造從育苗、種植到初加工的完整產業鏈,規模化種植紅薯、玉米等農作物,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宣武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海廣告訴記者,去年以來,他們逐漸將重心放在紅薯種植上,不斷創新種植技術,採用滴灌技術進行起壟種植,實現精准灌溉和高效施肥,進一步提高了紅薯的產量和品質。憑借優良的品種和科學的管理,紅薯每畝收益可達5000元。
“去年畝產達到2250公斤,今年技術得到了提升,畝產可以達到2500公斤。”張海廣說,今年還向河北、福建兩家農業公司引進了新的紅薯品種,已劃出150畝地用於試種,觀察今年的市場接受度與反饋情況。若市場反響良好,將逐步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村民一起參與種植,共享紅利。
與此同時,該村不斷用好紅薯育苗補貼政策,精准對接市場需求,年前成功與長治市場簽訂了40萬棵紅薯苗訂單,按每棵0.1元的市場價計算,可直接增加收入4萬元。
時至中午,忙碌了一上午的村民們擦了擦頭上的汗珠,笑意盈盈地看著一株株綠油油的紅薯苗已破土而出,煥發出勃勃生機。未來,借助育出的這些“金疙瘩”,村民收入將“節節高”。(鄭璐 韓艷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