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三晉大地風物新】“畜”勢起飛 “牧”歌嘹亮

——山西畜牧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2025年04月09日08:43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2024年10月12日,全國工商聯發布“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9家上榜晉企中,山西錦繡大象農牧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我省首家躋身該榜單的農牧類企業。作為目前我省最大的生豬及白羽肉雞產品生產商,大象農牧在全國擁有235個分(子)公司、317個生產廠(場),可謂名副其實的標杆龍頭農牧企業,也是我省相關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

以“大農業觀”重構產業版圖,以“大食物觀”重塑供給體系,我省畜牧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2024年,全年肉蛋奶總產量達448.2萬噸,同比增長4.7%。這場逆襲背后,是資源整合的智慧、產業升級的魄力,更是對“向生態要效益”的生動詮釋。

穩產保供

從“主食為主”到“肉蛋奶”的結構之變

“以前我做飯不是面條就是饅頭,以主食為主﹔現在我們家的餐桌上頓頓有變化,雞鴨魚肉換著樣吃。我的老經驗也不行了,天天跟著小紅書學習做花樣飯,‘老廚娘’也得與時俱進呢!”今年68歲的孫玉華大媽家住太原市老軍營小區,盡管做了一輩子飯,但孫大媽這幾年也有了“本領恐慌”,感覺家人對飯菜的要求越來越高,好在她很善於學習,小孫子喜歡吃的油燜大蝦、鹽焗雞翅、紅燒肉勾蛋,自己跟著網上學習后,也能做得色香味俱全。

老百姓餐桌上的新變化也催生了相應的產業之變。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學會向森林、江河湖海等資源環境要食物,就成為必然選擇。

春日塞外,早上還有些微涼,在朔州市駿寶宸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打包成“牧草罐頭”的苜蓿草,帶著乳酸菌特有的清香從山陰縣發往全國各地。“現在通過裹包技術,苜蓿蛋白含量穩定在18%以上,每噸成本比進口干草低600元。有了優質的草,才能喂出優質的牛羊,產出優質的肉和奶。”公司董事長郭玉平輕點平板,屏幕上跳動著全國各地的訂單數據,“去年我們的‘駿寶宸’‘桑源綠草’等系列飼草產能30余萬噸,裹包青貯苜蓿、全株玉米青貯等產品熱銷內蒙古、四川、陝西等10余個省份。截至目前,公司通過示范帶動牧草種植20余萬畝,惠及農戶3萬多戶。”

在“大食物觀”引領下,我省將畜牧業作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核心支點,推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肉盤子”,而且豐厚了人們的“錢袋子”。2024年,全省實施“基礎母牛擴群提質”行動,在8個肉牛大縣建立良種繁育體系,能繁母豬存欄量穩定在76萬頭,奶業大縣生鮮乳產量突破60萬噸。朔州市建設牧草、奶源、肉羊優質生產基地,深化雁門關農牧交錯帶核心區和“北肉”平台建設,實施懷仁市和右玉縣山西雁門關肉羊產業集群等一批重大項目。大同市培育養殖標杆企業20個,新建提升畜禽養殖場100個,完成糧改飼11.58萬畝。呂梁市持續打造生豬、肉牛農業產業鏈,“呂糧山豬、呂梁肉牛”等品牌持續拓寬溢價空間。臨汾市圍繞“穩豬、強雞、發展牛羊、做優草業”擴量提質增效,2024年全面新建改擴建規模養殖場33個,豬牛羊出欄數均實現5%以上增長,加快了畜牧業規模化、品牌化、集約化發展步伐。

今年,我省聚焦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繼續實施特優產業壯大提升工程。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局局長郎小兵介紹,今年將促進畜牧業提質增效,著力引導“一豬兩牛”生產適應性調整,穩住基礎產能,促進產需平衡和效益回升。繼續開展肉牛奶牛貸款貼息和優質肉牛、高產奶牛凍精補貼,對開展肉牛養殖保險的縣進行獎補,持續做好肉牛、奶牛產業紓困。

全鏈融合

從“單兵突進”到“系統作戰”的模式之新

我省畜牧業的升級密碼,藏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中。在雁門關農牧交錯帶,傳統“種糧養畜”的線性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網絡化生態。

前端——朔州市創新“糧改飼+裹包青貯”技術,將玉米全株利用率從30%提升至95%,帶動農民畝均增收400元﹔中端——山陰縣建成全省首個飼草交易平台,實現“北草南調、冬儲夏用”的跨區配置﹔后端——懷仁市打造羊肉全程溯源系統,區塊鏈技術讓消費者掃碼可見“從牧場到餐桌”的107個質量控制點。

苜蓿是牧草之王,是奶牛生產優質、高產、安全原料奶的基礎。右玉縣農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郝凡介紹:“我們公司年保有量3000畝的優質牧草基地,畝產可達800公斤以上,年產苜蓿干草達2400噸,年純利潤在200萬元左右。苜蓿根系能固氮培肥,三年種植期后輪作玉米,畝產提高15%。”

這種“草—畜—肥—田”的循環,讓苜蓿基地成為生態系統的“轉換器”——每年消納3萬噸養殖糞污,產出2400噸高蛋白飼草,支撐著周邊2400頭奶牛的高品質養殖,可使奶牛單產鮮奶達到28公斤—80公斤,乳蛋白含量達到3.0%以上,乳脂肪達到35%以上,實現奶業增產,為奶戶增收200萬元左右。同時,通過培肥地力,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每年每畝可增加收入300元以上。

更具突破性的是,我省創新“以草定畜、草畜聯動”機制,在朔州市建成180萬噸飼草生產基地,讓“牧草銀行”與“肉奶工廠”形成閉環。懷仁市構建的“牧繁農育”模式,讓專業牧場負責母羊繁育,農戶專注羔羊育肥,形成年出欄460萬隻肉羊的產業集群。懷仁市金沙灘羔羊肉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屠宰線上,一隻羊被分割加工為6個系列168個品種,從羊尾油護膚品到骨髓高湯預制菜,將附加值提升300%。公司董事長袁建軍算了一筆賬:“過去賣活羊每隻利潤50元,現在精深加工后綜合收益超過500元。我們公司研發出的30多種羊肉熟食產品,在市場上特別受歡迎,在網上帶貨直播單場銷售額突破420萬元。”

2024年,我省努力克服畜產品市場價格下行等不利因素,有力紓解產業困難,有效破解被動局面。扎實落實“糧改飼”政策,下達1.18億元對飼草料收貯進行補貼。出台生鮮乳購銷合同補貼、肉牛奶牛貸款貼息、奶企辦乳制品加工補貼等8條政策,全力幫助養殖場戶紓困,穩定肉牛奶牛生產。同時,優化生豬產能調控機制,生豬養殖扭虧為盈。

價值重構

從“環境負擔”到“生態資本”的認知之躍

過去,畜牧業常被視為“臟亂差”的代名詞,糞便堆積、惡臭彌漫、蚊蠅滋生,養殖污染隨處可見。如今這一切都已成為歷史。“生態包袱”正在轉變為“綠色財富”。

3月30日,記者走進臨猗縣豐淋牧業有限公司,這裡有可獨立通風的貫穿體驗式高層觀光通道,通道兩側分布著保育室、母豬產房、妊娠室等,養殖廠區全景一目了然。結合光影AI投影技術,參觀者能沉浸式體驗飼養流程。養殖場的豬糞尿採用自創的全量還田技術,在儲糞池發酵后,根據不同作物需求輸送到大棚、林果種植區等,實現種養結合、有機循環。

“豐淋模式”被農業農村部大力推廣,也折射出我省畜牧業的價值重構——將環境壓力轉化為發展機遇。

在實踐探索中,我省創造出幾類價值轉化模式,如空間增值型,應縣推廣“牧光互補”,光伏板間距種植耐陰牧草,單位土地效益提升3倍﹔如資源循環型,文水縣實施“沼液管道還田”,通過地下管網將糞肥精准輸送到5公裡外的有機農田﹔還有文化賦能型,右玉縣開發“苜蓿花海生態游”,將牧草基地變成打卡地,帶動周邊民宿收入增長40%。

綠色轉型在制度層面獲得強力支撐。《山西省畜禽屠宰管理條例》的修訂,將環保要求嵌入產業全流程﹔755萬元財政資金支持50個奶牛家庭牧場改造,讓“小而美”的生態養殖成為可能。2024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3%,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8%,212個規模養殖場完成糞污處理設施改造。通過糞污資源化利用,年替代化肥折純量達8.7萬噸,節省農民支出2.6億元﹔全省牧草種植化肥使用量每年減少12萬噸,相當於減少碳排放36萬噸……

從雁門關外的苜蓿花海,到呂梁山的智能化羊舍,山西畜牧業正在書寫新時代的新故事。這場變革的深層邏輯,是對“大農業觀”的實踐突破——它不再局限於種養結合的簡單循環,而是構建起“生態資源—產業資本—社會價值”的轉化通道﹔這場變革的核心要義,是對“大食物觀”的生動詮釋——它超越傳統糧食安全觀,在多元化供給中開辟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記者王秀娟)

(責編:段思齊、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