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深度透視】從生態“傷疤”到天然“氧吧”

—運城市實施中條山生態修復推動綠色蝶變的生動實踐

2025年04月11日08:58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實施生態修復后的鳳凰谷廢棄礦山入口景色宜人。

實施生態修復后的鳳凰谷廢棄礦山入口景色宜人。

春日暖陽如輕柔紗幔,緩緩鋪洒在運城市中條山脈。這片山巒上,曾經的一道道生態“傷疤”,在生態修復妙手下,如今已變為令人陶醉的天然“氧吧”,書寫著一段震撼人心的綠色傳奇。

站在運城南山新境市民廣場極目遠眺,蔥郁植被像是大自然鋪開的綠色絨毯,苜蓿草隨風搖曳,宛如綠色的海浪﹔金枝國槐、白皮鬆及山桃山杏錯落有致地點綴其中,勾勒出層次豐富的景觀畫卷。

移步至春日鹽湖22號堤埝,眺望中條山,由綠色植被組成的巨大“盬”字格外醒目,古老的鹽湖在這片綠意的映襯下,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曾經因無序開採而“受傷”的中條山脈,經過一系列生態修復舉措,已然成為市民親近自然、享受春日美好的理想之地。曾經的傷痛正在愈合,鹽湖及其周邊景區也搖身一變,成為運城市民和八方游客遠離喧囂、擁抱清新自然的休閑天堂,其生態價值正日益凸顯。

【往昔之殤】

無序開採留下的生態“傷痛”

猶如一條巨龍橫亙在晉南大地,中條山不僅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更是大自然慷慨饋贈的寶藏。這裡礦產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美不勝收,承載著無數運城人的美好回憶,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更是守護生態平衡的忠誠衛士。

中條山與鹽湖更是命運相連,中條山鹽湖段長約48公裡,總面積28萬余畝,每年通過地下水,能為鹽湖動態補充約20萬噸礦物質,是鹽湖的生命源泉。

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無序開採的陰霾無情地籠罩著這片美麗的山脈,帶來了難以愈合的傷痛。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和城鄉建設的加速,建筑材料供不應求,眾多小型礦企如潮水般涌入中條山。這些企業大多缺乏科學規劃和環保意識,開採方式簡單粗暴,為了追逐短期利益,毫無節制地挖掘礦石,全然不顧山體的承受能力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與此同時,大規模的山體爆破作業頻繁上演,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打破了中條山往日的寧靜,也讓山體結構變得支離破碎。周邊群眾環保意識淡薄,沿山村民靠山吃山,無序開採行為屢禁不止,進一步破壞了地形地貌和周邊環境。

鹽湖區柏口窯村就坐落在中條山腳下,這裡的村民世代依山而居,見証著山脈的興衰變遷。村民徐建設回憶起過去,感慨萬千:“以前山腳下有好幾家採石場,大車一輛接一輛往外拉石頭。說實話,一開始我們村民確實靠這掙了些錢。可慢慢地,干採石的越來越多,山也越來越禿。”

隨著時間的推移,山體上出現了一道道裂痕。每逢雨季,鬆散的山體在雨水的沖刷下,極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嚴重威脅著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徐建設無奈地說:“后來大家漸漸發現情況不對,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響。一下雨,路上全是泥,人難走,車也不好過。刮風的時候更糟糕,本來山根風就大,山體破壞后,風沙漫天,眼睛都睜不開。”

這些無序開採行為,不僅破壞了地形地貌,還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問題。部分區域山體穩定性下降,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發﹔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態系統的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影響。作為運城重要生態屏障的南山,其生態惡化更是給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蒙上了陰影。

中條山(鹽湖段)廢棄露採礦山及破損山體立面數量眾多,后續保護修復工作壓力巨大。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運城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南山山體修復和生態恢復刻不容緩,這既是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以問題為導向,多措並舉,補齊短板,中條山生態修復被寫進了運城市政府工作報告。全市以《運城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為指引,秉持“生態優先、政府主導、統籌協調、科學利用”的原則,全力推進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成功扭轉了散、亂、污的局面,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今朝之治】

多管齊下的生態修復“妙方”

如今,站在南山新境市民廣場,深坑和斷崖已難覓蹤跡,映入眼帘的是滿目青翠的山巒,很難讓人將其與曾經的“視覺瘡疤”聯系起來。沿著山路深入,來到中條山文化博覽園,一處正在修復的山體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當地一位群眾說:“過去,這片礦山周圍碎石堆積如山,雜草叢生,殘破的變電房、地磅散落一地,荒涼無比。”

2023年5月,運城市正式開啟對南山新境市民廣場南側三處山體的修復工作,該項目由運城市鹽湖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鹽湖建投”)負責實施。為確保中條山山體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科學、有序推進,運城市堅持規劃先行,相關部門深入調研,充分考慮中條山的地形地貌、地質條件、生態現狀等因素,精心制定了詳細的修復方案,明確了修復目標:通過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生態手段,消除礦山地質災害隱患,恢復山體植被,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針對不同類型的破損山體和廢棄礦坑,因地制宜採取了邊坡削方、挂網噴播、客土回填、植樹種草等多種修復措施,力求達到最佳修復效果。

運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條山山體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將其視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生態工程,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鹽湖區作為南山山體修復的主戰場,更是全力以赴推進各項工作,鹽湖建投肩負起多個破損山體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重任。

“我們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和施工標准,精心組織施工,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同時,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及時解決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鹽湖建投項目負責人姚博中堅定地說。

目前,中條山山體修復分為兩個項目。第一個項目於2023年5月啟動,包含三處修復工程。小李村廢棄礦山治理區位於運城環城高速南側,西側是鳳凰谷景區,北側為新境市民廣場,項目東西最大長度約240.1米,南北最大長度227.8米,坡面與坡腳廢棄地總佔地面積約38191平方米﹔體育公園停車場生態修復工程同樣位於運城環城高速南側,西側為鳳凰谷景區入口,北側是鹽湖區智慧生態城,項目東西最大長度約149米,南北最大長度162米,佔地總面積約13250平方米﹔鳳凰谷入口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治理區東西最大長度約113.1米,南北最大長度282.05米,佔地總面積約29940平方米。“這三個區域的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目前都在進行綠植養護。”姚博中介紹。

第二個項目是中條山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位於中條山鹽湖段南城辦鳳凰谷西口—西窯村廢棄礦山處,2024年5月開工,目前重點任務已全部完成。該項目施工方成梟磊介紹:“這一山體修復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邊坡整治、場地平整、截排水溝、植被恢復、監測與管護、輔助工程等。其中,礦山邊坡整治36萬立方米、場地平整6555立方米,截排水溝4435米,治理后恢復林草地面積5.4萬平方米。”

在修復過程中,運城市積極引進和應用先進技術手段,不斷提升修復成效。在邊坡削方工程中,採用先進的爆破技術和機械設備,確保削方作業安全、高效﹔挂網噴播作業時,選用優質草籽、肥料和保水劑,借助專業噴播設備均勻噴射到山體表面,大大提高了草籽成活率和植被覆蓋率。

同時,運城市注重生態修復與景觀打造相結合,在修復過程中提檔升級,打造“點線面”融合、“喬灌花”搭配的立體園林景觀。白皮鬆、側柏、金枝國槐、金葉榆、山桃、山杏、連翹、黃刺玫、紫惠槐、紫丁香等多種觀賞植物被廣泛種植,裸露地面也種上了花草,實現了綠化、美化和彩化的完美融合,達到園林綠化“株圓葉亮,色彩紛呈”的效果。

為讓山體四季皆美,施工人員還巧妙運用爬藤類植物和叢灌類花卉對崖壁進行綠化,營造出“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景觀。“我們在綠植種植時,特別注重修復部分的植物生態與周邊原始植物生態的匹配。簡單來說,原來有的植物就種,原來沒有的就不種,這樣能保証綠植成活率,讓生態修復效果盡快顯現。”姚博中介紹道。

為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鹽湖建投建立了嚴格的監督管理機制。加強對施工單位的監管,要求其嚴格按照施工規范和設計要求施工,每一道工序都必須符合質量標准﹔加大對工程監理單位的管理力度,要求監理單位切實履行職責,全方位監督施工過程,一旦發現不規范操作,及時制止並督促整改,做好每日監理記錄。

此外,運城市還建立了定期巡查制度,相關部門定期對項目進行巡查,嚴禁礦山企業私自破壞已修復的山體,杜絕私挖亂採現象。對不按要求進行修復的單位和個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為山體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保駕護航。

【未來之景】

綠色中條山繪就生態新畫卷

沿著休閑步道漫步,清風拂面,帶來陣陣花草的芬芳。道路兩側,新植的樹木舒展著嫩綠的枝葉,生機勃勃。山間,野生連翹花肆意綻放,金黃的花海與潔白的山桃花、金黃的金枝國槐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條山山體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成效顯著。曾經滿目瘡痍的破損山體逐漸被綠色覆蓋,苜蓿草郁郁蔥蔥,金枝國槐、白皮鬆等樹木點綴其間,曾經的“視覺瘡疤”已變成了令人心曠神怡的生態景觀。

“我們的生態修復項目採用草灌喬結合的方式,經過一年的養護,山上的苜蓿草、喬木灌木長勢良好,與周圍環境相融合,達到了預期的修復效果。”鹽湖建投董事長郭陽杰欣慰地說,“這個項目不僅維護了當地生態環境安全,使生態環境恢復進入良性循環,還產生了間接經濟效益,比如周邊土地增值、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投資環境優化等。”

隨著中條山生態修復工程的深入推進,曾經的“傷疤”正被越來越多的綠色“治愈”,煥發出新的生機。中條山、鹽湖、鳳凰谷這一區域已成為市民和游客遠離喧囂、享受自然的休閑勝地,周邊旅游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市民張毅感慨道:“運城市這幾年變化太大了,修復的草都長起來了,綠化特別好。站在鹽湖旁邊還能看到那個‘盬’字,生態修復不僅改善了環境,還增添了景觀價值,真的太棒了!”

展望未來,運城市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中條山山體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不斷鞏固和提升修復成果。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加強對山體植被的養護和管理,確保生態系統穩定健康發展。同時,充分挖掘南山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將生態修復與文化旅游、康養產業等有機結合,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在不遠的將來,一個山清水秀、綠樹成蔭、生態宜居的中條山將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運城市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動實踐和綠色發展的亮麗名片,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美麗的生態空間,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記者李全宏 通訊員朱姝)

(責編:段思齊、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