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人才“種子” 激活田野動能
——我省農民培訓助力農業生產一線觀察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我省廣袤的田野上,一場場高素質農民培訓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從農機手精准操作到小麥單產提升技術,從特優產業技能升級到鄉村治理經驗共享,這些培訓不僅為春季農業生產注入“科技基因”,更點燃了鄉村振興的“人才引擎”。通過政策引領、精准施策、多元實踐,我省正以高素質農民培育為抓手,為農業現代化和糧食安全筑牢根基。
政策引領——
構建“三級培育”體系
“這次培訓內容可多了,專家們有講強農惠農政策的,有推介適宜我們當地種植的玉米、雜糧品種的,還現場推介全膜雙壟溝播、旱地玉米探墒精播抗旱保苗藝機一體化等新技術,我覺得特別有用。”
4月3日,在大同市新榮區郭家窯鄉蘆家窯村,一場農戶春耕備耕專題培訓會正在舉辦,農技專家結合蘆家窯村的地理特征及氣候條件,向種植大戶、農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介了晉薯9號、金苗K1、張雜谷13等適宜當地種植的玉米、雜糧品種,推廣了旱地玉米探墒精播抗旱保苗藝機一體化、旱作玉米有機無機肥配施增碳增效技術、馬鈴薯水肥一體化栽培、果樹覆膜防草等先進適用農業技術。60多名農民認真聆聽,蘆家窯村村民張慧生說:“授課老師講得有聲有色,大伙聽得津津有味。現在這樣的培訓真是及時雨,正好有助於我們的農業生產。”
2025年,省農業農村廳以“高素質農民培育”為核心,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培育體系,形成“分層分類、精准滴灌”的培訓格局。省級資金3100萬元重點支持特優產業和鄉村治理,中央資金則優先保障糧油穩產保供,政策導向與產業需求深度契合。
為確保春季農業生產需要,省農業農村廳於2024年12月就提前下達2025年培育任務,優先安排糧食生產重點縣,圍繞穩糧保供培育5800名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人才,實現冬春閑即可組織糧油種植戶開展培訓,進一步提高針對性、實用性、時效性。
分層培育,靶向發力。省級層面聚焦“帶頭人”培養,圍繞鄉村治理、畜牧、果業等特優產業開設10個高級研修班,每班50人,補助標准達5000元/人。課程設置突出產業前沿與政策創新,如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現代漁業發展等專題,學員多為龍頭企業負責人和精品示范村“兩委”主干。市級層面則主攻“治理骨干”培育,以提檔升級村為重點,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人居環境整治等實務培訓﹔縣級層面則瞄准“技術技能人才”,依托13150個名額,在畜牧、蔬菜、中藥材等縣域特色產業中推行“小班制”“訂單式”教學,實習實訓課程佔比超60%,確保學員“學即能用”。
同時,打破傳統“縣域閉環”,鼓勵跨區域學習——芮城縣農機手赴河南駐馬店觀摩全國農機展,洪洞縣學員走進山西農大小麥研究所,資源流動讓培訓更具開放性和前瞻性。
田間課堂——
帶來多元實踐體驗
“今年的培訓方式更加接地氣,有的學員將自家麥苗裝進袋子拿到現場,讓老師‘診斷’,有的老師直接到我們的地裡現場教學。”山西邦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有3100畝小麥,公司負責人張正濤參加了翼城縣唐堯培訓學校組織的一場穩糧保供小麥單產提升培訓,頗有收獲。
當前,正是田間農事繁忙的時節。我省農民培訓緊扣農時農事,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以“理論+實訓+觀摩”模式破解技術落地難題,讓“穩糧保供”從政策口號變為可操作的行動指南。
科技賦能,單產提升有“硬招”。在翼城縣小麥單產提升班上,山西農大研究員姬虎太的“水肥一體化技術”課引發熱潮。南梁鎮凸裡青山農機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馮青山說:“我們合作社有3500畝小麥,專家培訓是我們穩產高產的保証。這次我帶著有點凍害、黃葉問題的麥子讓專家看一看,他們立刻就開出了‘藥方’。”類似場景在壽陽縣玉米班、懷仁市雜糧班上頻頻上演——無人機操作、秸稈還田、北斗導航等“硬核技術”通過“分組輪訓”“田間實操”被學員消化吸收。洪洞縣種糧大戶王力軍感慨:“過去施肥靠經驗,現在靠數據,一畝地省下30斤化肥,產量反增200斤!”
特優產業,鏈條延伸挖“潛力”。特優產業培訓聚焦“從生產到品牌”全鏈條。呂梁中藥材班學員走進林下種植基地,學習野生撫育和生態加工﹔運城果業班引入“電商運營”模塊,讓蘋果種植戶直面直播帶貨新賽道﹔晉城食用菌班將菌種制作、滅菌接種等流程拆解為44個實訓課時,確保“零基礎學員也能上手”。夏縣潤田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胡雙進在培訓后說:“以前下化肥就是盲目下,在多次聽了專家的培訓后,我懂得了科學種田,科學下肥料。”
穩糧保供,農機人才筑“基石”。面對春耕期間農機手短缺問題,芮城縣東恆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機培訓班未雨綢繆。50名學員在10天內掌握植保無人機、動力換擋拖拉機等10余種設備操作,並通過“雲上智農”App完成線上考核。學員李偉在結業后迅速組建農機服務隊,承接萬畝麥田的春管作業。陽泉市盂縣、臨汾市堯都區等地同步推進農機手培訓,全省累計新增持証農機操作手超2000人,為春耕機械化按下“加速鍵”。
跟蹤服務——
激活鄉村振興“人才紅利”
高素質農民培育不是“一訓了之”,我省通過“跟蹤服務+技能鑒定+典型引領”機制,讓培訓成果轉化為持續生產力。省農業農村廳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處長陳雲鵬介紹:“我們的培訓是全程陪伴,破解‘最后一公裡’不到位的難題,拓寬了農民的職業化路徑,引導典型帶動,點燃鄉村振興的星火效應。”
各級培訓班均預留專項資金用於后期服務。芮城縣東恆合作社建立“學員微信群”,專家24小時在線答疑﹔懷仁市組織農技骨干“包片到田”,針對玉米播種密度、病虫害防治等問題開展“回訪教學”﹔翼城縣唐堯培訓學校推出“季度復訓”,邀請學員帶著新問題重返課堂。這種“扶上馬再送一程”的模式,讓技術落地更扎實。
今年,我省首次探索“培訓+技能鑒定”一體化模式,省農業農村廳與省人社廳對接,支持學員參加農業生產服務人員、農業經理人等與培訓班主題對應的職業技能鑒定,鑒定通過后取得對應等級職業技能証書,實現培育持証一體、增收增效同步。
我省還通過評選優秀高素質農民、培訓機構、農民講師,舉辦高素質農民風採展示、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挖掘典型,讓更多的鄉村人才造福家鄉。夏縣學員金海俊表示,培訓讓自己了解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模式和管理方法,一定要將培訓所學用於合作社經營﹔芮城組織學員赴河南省駐馬店參加2025全國農業機械展覽會,現場飽覽功能多樣的“高科技”產品。這些經過培訓的“土專家”“田秀才”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從政策藍圖到田野實踐,從技術賦能到人才振興,我省高素質農民培育正以“春耕備耕”為起點,書寫著農業現代化的新篇章。當科技之光照亮黃土高原,當“新農人”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角,這片土地上的每一粒種子,都承載著豐收的希望。(記者王秀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