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黨建

農村垃圾治理中的實干邏輯(評論員觀察)

李 斌
2025年04月16日15: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些農村地區從“臟亂差”到“綠富美”的巨變,折射實干為要、奮斗以成的發展密碼,見証“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的價值追求

  

  農村“環境臟亂”,農民“亂扔垃圾”,這樣的刻板印象由來已久。事實果真如此嗎?

  小時候過年糊燈籠,滿大街找半天才能撿到個塑料袋作燈罩用。傳統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產生的農業垃圾、廚余垃圾大多是可降解的。像塑料袋這種“下鄉”而來的工業品,農村缺乏相應垃圾處理設施和衛生維護機制。久而久之,玻璃碴子撒路邊,垃圾袋飛到樹梢上,小河道裡遍布污染物,便成了“農村印象”。

  認識問題,需要全面看。多一些歷史視角、發展視角、比較視角、辯証視角,有助於增強眼力、腦力。賽事過后的體育場、演唱會后的大草坪、節假日時的景區,都易見垃圾亂扔、環境臟亂的場景。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環保設施和保潔人力不足以應對短時大客流情況。由此而言,階段性的問題、治理層面的問題,不能也不應簡單隨意歸因在群體素質或風俗習慣上。

  由此回想起多年前的一次經歷:筆者和同學組成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山東濰坊某村調研新農村建設。當地為解決垃圾處理難題,將村口一處大坑改造成垃圾填埋場。垃圾填埋雖然只是治標的權宜之計,但在當時已經是農村能拿得出手的處理垃圾的方法了。

  解決問題,需要務實辦、持續干。沒有辦法就找辦法,沒有出路就開拓出一條路。有能力解決的立即解決,能解決多少就解決多少。即便一時解決不了,也要發揚攻堅克難、排除萬難的精神,咬定問題不放鬆。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天,即便在遠離縣城的偏遠村子,也能看到垃圾箱、垃圾站。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90%以上行政村,農村垃圾山、垃圾圍村等現象逐漸成為“過去式”。

  不久前,筆者在山東泰安的一個鄉鎮,見到了一種半地下式的小型污水處理設施。缺氧池、好氧池、沉澱池、活性炭罐等有序排列,機器嗡嗡聲和水花激蕩聲不時傳入耳中,出水口持續有小股清流流入河道裡。

  臭水溝化作景觀河,垃圾場轉為林蔭帶,荒草灘變身小公園,連生產生活污水都有了“好去處”……曾經困擾農村的一個個環保“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在美化環境的同時,也為農村增添了公益性崗位、創造了發展效益。

  “逆轉”如何發生?“奇跡”背后有著怎樣的實干邏輯?

  理念是先導,行動最關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農村是生態寶庫。新時代以來,各地不以犧牲農村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系統解決垃圾遍布、污水直排的問題,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農村“生根發芽”,才讓農村生態美起來了、環境靚起來了。

  城鄉的協調發展格外重要。城市工業化走在前,環境治理方面有技術、有人才、有資金、有經驗,可以“反哺”農村。農村實現廢棄物無害化處理,靠的是遍布城鄉的環境治理網絡。既在經濟上互通有無,也在環保上協同配合,城鄉攜手同行,發展才能風雨無阻。

  務實辦,最根本靠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些農村地區從“臟亂差”到“綠富美”的巨變,折射實干為要、奮斗以成的發展密碼,見証“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的價值追求。村庄亮化、道路硬化、廁所改造、舊房翻建等群眾急需急盼事項,都逐漸被重視起來、認真辦好,於是,鄉親們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一滴水足以折射太陽的光輝。大國之治自帶艱巨性、復雜性特征,但隻要善於辯証看、學會務實辦,沒有什麼困難不能解決,美好的目標都終將實現。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4日 09 版)

(責編:趙芳、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