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靚了 一座城美了
——朔州市全力建設七裡河幸福河湖的生動實踐

夕陽西下,七裡河畔被落日余暉浸染,景象萬千。
俯瞰七裡河,呈現出水清、河暢、岸綠、景美、人和生態畫卷。
四月的朔州,暖陽傾洒。七裡河就像一條玉帶穿城而過,滋養著城市的根脈。
近年來,朔州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環境改善為核心,堅決打贏打好碧水保衛戰,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持續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做好治水興水文章。行走在河畔,一幅幅水清、河暢、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復現,塞上大地盡顯人水和諧之美。
水與城:休戚與共
七裡河是朔州的“母親河”,也是桑干河的重要支流,發源於平魯區白堂鄉黃石崖村。河道全長42公裡,總流域面積354平方公裡,是保障京津冀生態補水的重要通道。
20世紀40年代末,作家丁玲在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描寫過這條不斷潤澤京華的桑干河谷:“河水波光粼粼,如同漣漪般蕩漾著。這條河流位於遠離城市喧囂的鄉村,清澈的水源源不斷地從山谷中流淌而來,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然而一段時間裡,這條沉澱著厚重人文底蘊的河流不復往日勝景,大部分河道出現干涸、間歇性斷流、污水橫流、河道被佔等情形。
面對這種情況,朔州歷屆市委、市政府把桑干河尤其是七裡河生態治理作為重中之重,下大力氣開展亂佔、亂採、亂堆、亂建“四亂”問題整治,以及黑臭水體系統治理、河道清理、生態補水等行動。一場守護“母親河”、重塑生態家園的戰役全面打響。
經過多年的接續治理,昔日臭水溝變身景觀河。桑干河河道及控制范圍內的污染企業、違章建筑、各類垃圾全部“清零”,七裡河的水環境、水生態得到了全面的整治和提升。
朔城區賀家河村就坐落在七裡河畔,村民世代依河而居,見証著這條河的興衰變遷。“以前一下雨,這條河流的都是污水、黑水。夏天的時候,臭得窗戶都不想打開。通過治理后,河道大變樣。飯后我們總喜歡結伴來河邊散步。”村民閆志成感慨地說。
七裡河一邊牽動著“小家”的幸福,一邊連接著“大家”的安全。2017年,萬家寨水利樞紐向永定河啟動生態補水,滔滔黃河水經七裡河匯入桑干河,流向京畿大地。自此,朔州肩負了一項更為重要的職責——保障首都供水安全。
為了保障河流穩定優質送水,朔州堅持綜合施策和源頭治理策略,先后實施了潘家窯—引黃北干1號洞七裡河河道綜合整治、引黃北干1號洞至劉家口段河道應急疏浚、七裡河朔城區及平魯區河道治理等多項工程,全面提升七裡河防洪送水能力。七裡河干流城市河段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准,鄉村段達到十年一遇防洪標准,水生態安全韌性全面增強。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朔州市累計投入超過7億元資金用於治理河流。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加持下,七裡河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水與人:和諧共生
水治理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治理工程,治水更需要護水。七裡河水環境承載著沿岸群眾的幸福願景,蝶變離不開每位水環境保護工作者的付出與執著守護。
每天清晨,朔城區下團堡鄉下窯村,一個健碩的身影沿著河畔緩緩而行,或蹲下來看看,或站直了遠眺。他叫高澤,是七裡河下窯段村級河長。為了守護好這條河段,高澤每日都會走出家門,沿著河畔撿拾垃圾、清理河道障礙物等。除巡河之外,他還時刻關注河道沿岸有無污水違法直排行為,有無傾倒廢土廢渣廢棄物等違法活動。
近年來,朔州市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全市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河長組織體系,1000余名河長上崗履職,實行“巡查工作、考核問責和激勵”等七項工作制度,構建“河長+河長助理+巡河員”“河長+警長”“河長+檢察長”等協作機制,全市流域面積100平方公裡以上85條河流實現巡河員全覆蓋,打通了河湖管護的“最后一公裡”。沿河設立61塊河長制宣傳牌,設立河流生態環境熱線電話,方便市民參與河流管理和監督。
除此之外,朔州市還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活動,推進河湖長制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一步凝聚生態文明建設共識,形成河湖管護合力。積極探索數字治水新模式,沿河配置水量監測系統,實時監測流量、水質,建設視頻監控系統,全方位全時段監控河湖狀況。大力實施數字孿生永定河項目,為七裡河流域水環境整治和決策提供仿真模擬支撐。加快推進七裡河幸福河湖文化展廳建設,實現水利智慧系統調度。
“全市水利智慧系統調度中心工程完工后,水情水質、生態流量、無人機巡河等數據實現了實時傳輸,有利於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治理,進一步提高了河湖健康、安全效率。”朔州市河長辦負責人安峰介紹說。
防字當先,源頭為重。為了徹底解決入河排污口和城鎮生活污水整治問題,朔州還對沿河企業和工業園區的非法排污口進行了全面封堵,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水需經過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后再經排污口排入河中。七裡河流域內10個農村鋪設5公裡管網,改造1.86萬座農村廁所,全部實現污水管網分流。其中,兩個村庄還建立了日處理能力50噸的污水處理站,進一步提升了污水處理能力。
經過系統整治后,七裡河全流域污水直排河道問題迎刃而解,主要控制斷面及入河排污口的水質得到了顯著改善,黑臭臟的現象已全部消除,流域內斷面水質穩定達到了地表水Ⅳ類及以上水體的標准。
水與景:相得益彰
枝繁兩岸綠,水碧漾清波。清明時節,朔州市灃匯公園綠意初現,桃花綻放,春天的氣息扑面而來,吸引了不少市民打卡觀景。
“公園內空氣清新,仿若天然氧吧。站到景觀山上,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著山下環繞的盈盈綠水,真是愜意極了。”朔州市民王女士每次來公園都不由得贊起朔州的好環境。
灃匯公園位於七裡河安泰橋西側,公園總佔地1280畝,園內共規劃設計了植物園、生態園、民俗園等39個景點。其中,高達37米的景觀山標志建筑便是由七裡河整治的建筑垃圾和河道淤泥堆筑而成,別有一番“互相成就”風味。
在距離灃匯公園5公裡處的七裡河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現場,籃球場、羽毛球場、兒童滑梯、仿古路燈等公共設施已經建設完畢,工人們正抓緊進行周邊庫區清淤和北岸草皮鋪裝。不遠處的河道內,黑鸛等鳥兒正在淺灘覓食。它們身姿各異,輕盈起舞,仿佛在演奏一曲歡快的春日樂章。
七裡河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由朔州市城發集團建設。建成達到開放要求后,七裡河的水面面積將達到10萬平方米,這裡將形成一個集生態綠化、廣場、兒童活動區、健身活動區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滿足市民休閑娛樂健身需求。
近年來,朔州市依托七裡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不斷完善公共設施,建設了以敬德公園、灃匯公園大型水文化為載體的郊野游憩、休閑文化、體育文化、現代商住、城市生態廣場等5區15園、155個景點、57處親水設施平台,在七裡河大橋右岸桑干河文旅新天地廣場建設了代表性建筑景觀“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通過步道、棧橋、自行車道,巧妙地將各景點串聯起來,精心編織成一條熠熠生輝的人文景觀鏈。河畔已經不僅僅是朔州市民周末休閑娛樂、運動健身的好去處,更儼然是彰顯城市魅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結合點。2024年,七裡河成功入選全國40個幸福河湖建設項目。
城因河而生動,河因城而秀美。蜿蜒流淌於歷史之間,七裡河一邊見証著朔州的發展變遷,一邊厚植著生態環境的底色。朔州人將以建設七裡河幸福河湖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流域生態治理,做好治水興水文章,護好一河碧水,守護一條河與一座城之間的情誼。(記者任永亮 通訊員 符燁邦 圖片由李日明 史振宇攝)
記者手記
幸福河湖 善作善成
建設幸福河湖,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們高興地看到,憑借著安瀾、宜居、生態、綠色、智慧、文化等特色,作為朔州“母親河”的七裡河,在2024年4月,成功入選全國40個幸福河湖建設項目,是我省首次入選的兩條河流之一,也成為水利部幸福河湖項目開展以來永定河流域首次且唯一的入選河流。
朔州是右玉精神的發源地,右玉精神體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深化全流域系統治理,保護河湖生態同樣需要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記者沿著河道領略七裡河的美麗蝶變,目之所及皆是風景,所到之處皆有人文。蜿蜒東流,澤被兩岸,一幅幅人與水和諧共生的幸福畫卷徐徐展開。畫卷的背后是朔州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持續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做好治水興水文章的努力,也凝結著全市上下每一位生態環境保護者、建設者的心血和汗水。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繼續保持真抓干的勁頭,人不負綠水,綠水定不負人。(任永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