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印記到書香名片 陽泉礦區構建全民閱讀新生態

在因礦而立、因煤而興的陽泉礦區,一場靜水深流的文化變革正悄然重塑著城市肌理。
上新報紙、整理書籍、擦桌擺凳……晨光微露時,段南溝社區圖書管理員劉鑫已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這個持續五年的日常,折射出礦區對全民閱讀生態的深耕細作。
從社區圖書室到農家書屋,從特色閱讀空間到多元閱讀活動,陽泉礦區以系統化、精細化的布局,構建起覆蓋全齡段、全時段的閱讀服務體系,讓書香成為工業城市轉型發展的精神底色。
陽泉礦區的閱讀生態建設,始於對不同群體需求的精准洞察。針對老年群體行動不便的特點,礦區創新推出全域閱讀“毛細血管”工程,將10個“文化驛站”嵌入日間照料中心、老年餐廳、小區老年活動室等場所。
段南溝社區幸福食堂裡的“銀雁圖書角”,讓秦生旺老人養成每日讀報的習慣,這種“文化+養老+便民”模式,將閱讀服務延伸至居民生活的“最后一公裡”,實現文化惠民的精准落地。
陽泉礦區街區自助圖書館內居民們沉浸閱讀。
中青年群體則在特色閱讀空間中找到精神棲居地。橋頭街道的街區圖書館,以通體透明的玻璃房造型成為城市文化地標,年均2.3萬人次的到訪量,見証著“將閱讀融入生活”的設計理念。華陽集團退休職工王玉生將其視為每日必修課,而環衛工人、購物居民等不同群體的匯聚,更彰顯出閱讀空間的包容與開放。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輕波裡依洄……”教育場景同樣是閱讀生態的重要支點。小南坑小學的朗讀亭傳出琅琅書聲,陽泉市第十二中學走廊裡的智能閱讀機鏈接起知識寶庫。
閱讀空間的構建不僅是物理場所的建設,更是社會價值的重構。西河村農家書屋通過引入種植養殖、政策法規等書籍,將閱讀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農閑時節的技術講堂、讀書分享會,讓書屋成為農民提升技能的“加油站”,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實踐,彰顯出閱讀對基層治理的賦能作用。
陽泉礦區街區自助圖書館內居民們沉浸閱讀。
在社區層面,閱讀成為凝聚共識的粘合劑。“家門口就是圖書室,一有空閑時間,我就會約三五老友閱讀圖書,隨時暢享閱讀成為了我們鄰裡之間最溫暖的紐帶。”家住平潭街東社區的居民鄯愛德熟練地刷身份証進入社區圖書室,掃描二維碼取出自己尚未讀完的圖書,安靜地讀了起來。這個社區裡的24小時圖書館,以“刷証即入、掃碼借閱”的便捷服務,讓閱讀觸手可及。
而“書香漂流”“書香集市”等創新活動,則將閱讀與環保理念、共享經濟相結合。
“快來瞧!驚險刺激的探險故事,買一送一!”在平潭街小學書香集市上,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在操場上回蕩,孩子們化身為小小“攤主”,熱情地向“顧客”推薦著自己的書籍。這種“閱讀 +”模式,既倡導了綠色閱讀理念,也搭建了知識共享的橋梁。
陽泉礦區小南坑小學朗讀亭內,學生們盡情朗讀。
陽泉礦區的閱讀生態建設,始終貫穿著創新與融合的思維。在空間布局上,構建“區—街—社”三級網絡,將文化中心、街區圖書館、社區圖書室串聯成網﹔在服務模式上,推動 “線上+線下”融合,通過智能閱讀設備、線上讀書社群打破時空限制﹔在資源整合上,聯動文旅、教育、民政等部門,形成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從紙質書籍到數字資源,從傳統閱讀到智慧閱讀,礦區不斷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完善“15分鐘閱讀圈”建設。正如陽泉市礦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白俊平所言:“閱讀不僅是文化工程,更是城市發展的軟實力,我們將通過持續優化閱讀生態,完成礦區新的'文化名片'蛻變,探索出一條以文化賦能城市發展的新路徑。”
書香浸潤煤城,在陽泉礦區,閱讀不再是孤立的文化活動,正以 “潤物細無聲” 的力量,為工業城市轉型注入新的活力。(攝影:賈宇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