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國際國內

科技讓考古更鮮活

唐自華
2025年04月29日07: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上,入圍的20個項目依次登場。作為一名參與過不少考古項目的科技工作者,我最深的感受是:越來越多的考古人重視科技的作用,現代科學正在塑造中國考古學的全新風貌。

  科技全面融入考古的各個環節,極大提升了研究精度。新出土材料和新方法的結合,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細節。對吉林和龍大洞遺址黑曜岩的成分分析,發現存在本地和外來物源,區域比較揭示了東亞地區黑曜岩的流通網絡。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遺址瓷胎採用二元配方技術,即胎土+脈石英,將瓷胎中的石英含量提高到70%以上,這比元代景德鎮窯早了兩個世紀,是我國發現最早的高石英白瓷工藝。

  現代科學技術還揭示了以往未被充分認知的考古信息,豐富了考古研究的維度。這些成果正在為中國考古學貢獻新的內容。據不完全統計,入圍項目中,有5項開展了鍶同位素分析。這表明,物質文化交流網絡的研究已受到廣泛重視,考古學家期待通過對古人遷移行為的研究,揭示交流對於社會復雜化的重要價值。在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借助探地雷達和地磁探查等地球物理手段,考古隊發現了楊家灣北部的大規模石構遺跡。局部發掘証實,這些石構遺跡屬於盤龍城聚落晚期北部的外城,是長江中游夏商遺址中首次發現類似的石構建筑。

  科技進一步強化了文物保護力度。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考古隊與文物保護團隊緊密合作,利用薄荷醇加固技術,完成了槨蓋板上方竹席的提取工作。同時,他們建設了考古遺址數字化管理平台,對發掘區進行精細掃描,從而獲得高精度場景基礎數據。在發掘現場,工作人員充分利用手機端應用程序,結合遺址現場測繪技術,及時、精細且全面地記錄考古信息,為后續展示、檢索和管理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墓坑中清理出各類槨木882根,總重近200噸,考古團隊制作的推廣視頻逐層展示了每一根槨木的疊放方式,觀眾仿佛親眼目睹了棺槨的營建過程,武王墩一號墓隱含的等級、禮制一目了然。

  現代科學技術正在從考古研究的一抹亮色,成為考古的底色。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9日 20 版)

(責編:趙芳、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