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山西·映像高平 | 解碼定林寺的千年建筑密碼

山西高平,這片上古神話與歷史烽煙交織的熱土,有著“中國古建博物館”之譽。22處國保單位星羅棋布,每一處都是文明密碼的載體。
開化寺壁畫流淌著北宋市井煙火,二郎廟金代戲台凝固梨園絕唱,羊頭山石窟鐫刻北魏禪意……漫步其間,青磚灰瓦藏著榫卯智慧,斑駁彩繪蘊含東方美學。當數字技術掃描塑像肌理,文創設計激活傳統符號,這些千年古建正以22種姿態,書寫“土木史書”的當代篇章。跟隨我們的鏡頭,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高平22處國保單位地圖。
在太行山脈的褶皺深處,一座千年古剎靜臥於七佛山南麓的蒼翠之間,青磚黛瓦與山嵐雲霧交織出一幅流動的時空畫卷。這裡是高平22處國保單位中面積最大的古建筑群——定林寺。
定林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定林寺舊時文物古跡保護標志。
定林寺的命名與其寺側終年不竭的“定林泉”相關。該寺原名“永德寺”,后因寺旁有一眼甘泉,泉水清澈如鏡、四季不涸,遂以泉名為寺名,改稱“定林寺”。“定”,意指禪定修行的清淨之地,而“林”則暗合寺院依山而建、鬆柏環繞的自然環境。
定林寺山門全景。
山門是整座寺院的門戶與精神象征,定林寺山門現存建筑為明代遺構,以樓閣式構造傲然挺立於寺院軸線前端,是晉東南樓閣式建筑的典范之作。其主體為重檐九脊①復合式雙層高閣,形成“明三層暗兩層”的獨特空間結構。底層為寺廟正門,一層供奉四大天王塑像,故又名天王殿。建筑外觀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錯落的滴水檐②設計,檐角高翹如振翅欲飛的大鵬鳥,與東西兩側三層鐘鼓樓連成一體,五層屋檐自下而上層層遞進,在視覺上構筑出恢弘的氣勢。
①重檐九脊:定林寺山門為重檐歇山頂建筑,又被稱為九脊殿(因為屋頂有九條脊),除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外,還有四條戧脊。歇山頂主要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一條短檐,形成第二檐。
重檐九脊。
②滴水檐:滴水又稱“滴子”,形狀略呈三角形,是中國古代建筑檐端滴水瓦的瓦頭,其作用是使雨水匯集成一條直線下落,防止雨水沿屋檐、窗台侵蝕牆體。滴水之上也常刻有圖案或文字,寓意豐富。
滴水檐。
定林寺山門(局部)。
重檐歇山頂。
檐角如大鵬振翅欲飛。
轉身步入山門二樓,仰首即是驚艷世人的蓮花頭垂花柱藻井。中央圓形蓮花頭垂花假柱向下延伸,八組斗拱如花瓣般向四周輻射,雕工細膩的蓮瓣與雲紋在五彩裝彩繪映襯下熠熠生輝,八面蓮花次第綻放,榫卯咬合的穹頂如天幕垂落。
定林寺藻井全貌。
“交木如井,畫以藻文”。藻井是古代建筑中室內頂棚的一種裝飾,簡單說類似今天裝飾天花板的“吊頂”。它往往位於古建筑室內上方,或在正中央,或在佛壇與寶座之上,隻有皇家宮殿、大的寺院才有資格,因此藻井也意味著等級的象征。藻井多呈現為高出天花板的立體形象,向上隆起,很像一個倒扣的水井,有方、圓、八角等形狀、裝飾紋樣、圖案及雕刻。
十三朵蓮花點綴其間。
斗拱層層向內收攏。
據古代典籍《風俗通》中記載,“井者,東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壓火災也。”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認為是主水的,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蓮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水能克火”,鎮壓火災,護祐建筑物的安全。所以取名“藻井”。
定林寺藻井。
這朵蓮花以金代琉璃嵌心,垂花柱如絲絛懸垂,每一片花瓣皆以黃、朱、青三色勾勒,歷經七百年歲月仍明艷如初。藻井的設計暗合“天圓地方”的古代宇宙觀,中心圓井象征蒼穹,外圍八邊形方井隱喻大地。尤為獨特的是,垂花假柱與斗栱間的空隙以透雕技法刻出卷草紋。這座藻井是山西現存元代藻井中的孤例。
定林寺藻井。
拾級而上,雷音殿的元代木構撐起六架椽③屋,但細究其建筑基因,卻是北宋營造法式的千年回響。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恰似殿前的宋代經幢與金代的琉璃脊飾④並肩而立,在斑駁光影中訴說工匠跨越千年的技藝,見証著中華建筑文明的生生不息。
③六架椽:椽是密集排布在橫檁上的木料,多為圓形。兩根檁之間為一根椽條的長度,成為一架椽。雷音殿屋頂上共有六根檁條的長度,所以是六架椽。
④脊飾:我國古代建筑屋脊上的鎮脊神獸統稱為脊獸,但不同脊和不同位置上的脊獸叫法有所不同,比如:正脊上的叫吻獸﹔垂脊上的叫垂獸﹔戧脊上的叫戧獸﹔戧脊前端一排的叫蹲獸,也稱走獸﹔安裝在屋檐轉角部位或仔角梁端頭上的叫套獸。
雷音殿全貌。
雷音殿(局部)。
雷音殿屋脊。
雷音殿吻獸。
雷音殿脊獸。
殿堂內部的梁架結構全部是宋制,徹上露明造,六椽栿通達內外的用柱方式,與《營造法式》記載的宋代官式建筑嚴絲合縫。仰觀梁架間宋代彩繪的牡丹纏枝紋,彩繪圖紋與宋《營造法式》中的彩畫紋樣極為一致,是中國古建中保存完整的宋代彩繪圖案。
雷音殿梁架彩繪。
雷音殿斗拱前后與兩側各不相同,正面斗拱為單杪單下昂,下昂為琴面真昂,耍頭為昂形。山面斗拱為雙下昂無出跳,下昂為琴面假昂,耍頭為螞蚱頭。補間斗拱后尾,在華拱之上施碩大的頭,壓在昂尾之下。
雷音殿斗拱。
雷音殿斗拱。
地藏殿為前院東配殿,面闊三間,進深四,當心間設板門,兩次間開破子櫺窗,牆體下部青磚砌就,上部土坯壘成。殿內拱眼壁繪植物紋樣,后壁近年新涂白灰,原壁畫情況不明。兩側壁遺存地獄十王圖像,應繪制於明嘉靖四年,此后歷經殿宇重修,壁畫應未變動。
地藏殿兩側壁畫。
地獄十王圖像呈對稱式分布在兩側壁面,分別描繪了十王殿的場景。每鋪畫面布局大體相同,均在上段繪制以各殿主尊王為中心的審判者,下段表現殿前判罰等場面。底部的塑像印痕將下段下方壁面隔作豎條狀,所繪內容與刑罰場面相接,可視為同鋪完整圖像。
地藏殿壁畫。
地藏殿壁畫。
地藏殿壁畫。
十鋪壁畫之中有一鋪的尊主形象與其余九鋪明顯不同,即第九殿平等王陸游。陸游是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其作品以抗金壯志和憂國憂民著稱。民間傳說中,陸游因其強烈的愛國精神,死后被賦予“閻王”身份,象征其精神永存,專門懲治生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之徒。
地藏殿壁畫。
除了第九殿平等王陸游,細看十鋪壁畫我們不難發現,還有一位熟悉的身影出現,他就是第五殿閻羅王包拯。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包拯是北宋龍圖閣大學士、開封府尹,為官廉潔公正、鐵面無私、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之名。其形象融合了神話傳說與民間信仰,成為中國文化中廣為人知的冥神形象。不僅負責生死審判,還象征公正與道德審判,是冥界中兼具權威與慈悲的存在。
地藏殿壁畫。
地獄十王圖像中的諸人物造型較為寫實。除第五、六鋪主尊王頭戴冕冠外,余者均頭戴通天冠,佩方心曲領,著圓領寬袖長袍,端庄嚴肅、面部圓潤,體形較大。身后均設立屏風,屏心繪制四季山水。判官戴幞頭,著圓領寬袖長袍,手執文卷,立於主尊王周圍。侍者和侍女立於主尊身后兩側,捧持各類儀仗、器具。獄吏大多神態威嚴,持不同的兵器,列於畫面兩側,維護審判場面的安定。鬼卒均青面牙,相貌凶惡,祖上身,腰圍布,一些正在施刑罰,另些則在押解、恐嚇、追逐等,也是為了保証刑罰的順利實施。亡者大多描繪為世人模樣,但為善造惡者卻有所不同,生前造惡業者衣衫襤褸,神情恐慌,為善者衣冠整齊,氣定神閑。
主尊(其一)。
判官(畫面左邊手執文卷者)。
侍者和侍女(主尊身后兩側)。
獄吏(畫面右下方手持兵器者)。
鬼卒(畫面下方相貌凶惡者)。
亡者(畫面下方多位)。
從繪畫手法上看,地獄十王圖像兼具卷軸畫與壁畫的畫法特點,各鋪獨立成幅,五鋪一組,對稱分列兩壁,以條形漸變色線裝飾每組邊緣,每鋪畫面則以墨線為界,像是一架展開的屏風擺放於塑像之后。該形式與廣泛遺存於高平地區的明末清初寺觀屏風式壁畫存在很大關聯,應是明清之際當地寺觀壁畫由“一牆整鋪”向“一牆數鋪”表現形式的轉變,呈現出屏風式壁畫的過渡樣式。
墨線為界。
定林寺地藏殿明代地獄十王圖像伴隨著民間十王信仰的繁盛,以“十王分治”為表現形式,強調十王審判與地獄刑罰以殘酷的場景,告誡人們趨善避惡,以免死后墮入地獄受諸般苦楚,陷入惡道,難以超生。圖像整體的藝術形象均來自於現實生活,是對人世間善惡因果的寫實性描繪。既是對敦煌十王經圖的傳承,也是對宋元以來,尤其是明代盛行的卷軸畫表現手法的有意借鑒。
定林寺山門(局部)。
寺內定林泉汩汩千年不涸,古鬆虯枝如騰龍盤踞,牡丹承洛陽風華,在此盛放八百春秋,每一處磚石都在低語。這座集宋金元明清建筑精粹的“活態博物館”,正以山勢為軸,將時光的密碼層層鋪展。(攝影:人民網 盧鵬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