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太行 綠意盎然

藏在大山森林裡的西溝村。
於莽莽山林處聽林改故事、在雄峽飛瀑間學自然新知、居鄉村民宿中享田園風光……4月27日,長治太行山旅游季正式啟動,依托生態優勢開展文旅品牌建設,布局山水太行旅游板塊。
近年來,在生態資源豐富的長治,攝影、寫生、研學等新興文旅業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人們走進大自然,享受綠色獲得感、生態幸福感。
漫游山林 聽林改故事
微風輕拂,陽光正好。5月1日一大早,太原市民王冬帶著家人自駕出游,行至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平順段,滿眼蒼翠,草木飄香。“爸爸,這裡好像綠野仙蹤。”王冬的兒子王曉晨是小學二年級學生,被車窗外青山環繞、白雲悠悠的景色吸引。中午,他們到達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
從空中俯瞰,西溝村仿佛從森林裡“長”出來一般。這裡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被譽為“勞模之鄉”。20世紀50年代初,西溝村的森林覆蓋率約為2%,幾十年來,經由以全國勞動模范李順達、申紀蘭為代表的幾代西溝人堅持治山治溝、植樹造林,荒山禿嶺終於披上綠裝。如今,西溝村已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每年接待游客約13萬人次。
“近期,村裡開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村民可真是從中得到了實惠。”在王冬一家人就餐的餐廳,老板娘熱情地和食客們攀談著。王曉晨滿是好奇,認真旁聽。
明確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西溝村豐富的生態資源發揮出應有的經濟效益。村裡林地多,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村集體和農戶種植藥材、沙棘等的積極性大幅提升,發展迎來新機遇。今年,西溝村將著力發展兩大林下經濟模式——仿野生藥材種植和沙棘種植。
“那這裡以后會變得更美,還會長出更多好吃的嘍?”聽到兒子的問題,王冬笑著點點頭。
午餐過后,王冬一家要趕往龍溪鎮淙上村。那裡是全省首批集體林地收益權証核發的地方。
西溝村因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生的變化,正在平順縣各地上演。2024年以來,該縣先后出台《平順縣清理規范林權確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工作方案》《平順縣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和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實施辦法(試行)》等文件,全年完成110.9萬畝集體林地確權發証工作。現在,東寺頭鄉黃崖溝村成為村集體林權承包到戶試點,5000畝林地已全部承包到戶﹔虹梯關鄉蘆芽村、化圪道村開設了森林經營試點2000畝,集體山林煥發出勃勃生機。
實施林權制度改革以來,平順縣積極開展“新造+撫育+補植”的營林方式,大力發展混交造林,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今年初,全縣林草地總面積達183.71萬畝,佔國土面積的81.09%,其中林地面積143.09萬畝,森林蓄積量達146.7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9.14%。
探秘峽谷 賞恢弘奇景
“五一”期間,長治為游客奉上文旅大餐,推出山水、古建、民俗、康養等10條不同類別的寶藏旅游線路。其中,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游區進入首發名單,獲重磅推薦。
5月3日清早,北京姑娘宋妍來到壺關縣八泉峽景區。紅日初升,峽谷間薄霧漸散,山水露出真容。“太壯觀了!”身為攝影博主的她對這場山水邂逅期待已久。八泉峽被稱為“太行第一雄峽”,位於太行山大峽谷中段。這裡,山脈起伏,林海連綿,綠意連天﹔水聲潺潺,山鳥啁啾,自然之音在山谷回蕩﹔有懸泉飛瀑噴珠濺玉,更有高峽平湖映照春色。在游船甲板上,宋妍端著相機的雙手一直沒有放下。她不停地按下快門,隻為捕捉到山水之間最美的瞬間。
“此處原名‘八道水’,因峽谷中有八股泉水同出一地。”宋妍所在旅游團導游給游客講起八泉峽景區因山水得名的歷史。船行途中,心形的峽谷地貌豁然出現於眼前,那是大自然最浪漫的杰作。游客們紛紛仰起頭來,舉起手機把美景留在自己的鏡頭裡。八泉峽面積24.11平方公裡,最低海拔600余米,最高海拔1400余米,是國家5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十大最美峽谷。
從八泉峽景區出來,乘車向西行約10公裡,便到達太行山大峽谷又一著名自然風景區——紅豆峽。如果說八泉峽雄峻,紅豆峽則秀美。紅豆峽因生長有珍稀的紅豆杉而得名。姜昱來自陝西,是名大三的地質學專業學生,在此次旅游中和宋妍結成“旅行搭子”。他對這裡的紅豆谷、植物園很感興趣。“紅豆峽有130余塊古海域生物化石、1000余種原始野生植物。”姜昱向宋妍分享了自己做的詳細攻略。
在大峽谷游山覽水都能收獲什麼?宋妍會說,滿滿的自然知識。得益於姜昱的攻略,她知道了在距今約25億年前的太行山地區還是一片海洋。
八泉峽、紅豆峽等景區是山西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的組成部分。這裡,地層屬華北地層區山西地層分區,出露地層由老到新有新太古界、中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第四系。太行山地區峽谷的形成,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時期。峽谷主峽從山西高原伊始,一路呈“之”字形頻繁回轉,橫貫公園中部,東臨華北平原。峽谷兩側谷壁直立、支峽密布,形成了峽中有峽、峽中藏峽的峽谷群奇觀﹔飛瀑流泉、澗溪碧潭交相輝映,又呈現出雄中有險、險中藏幽、幽中見奇的意境。在這裡,可以一窺大自然最原始的狀態。
走入鄉間 看田園風光
鐘情自然風光的旅行愛好者來長治,必到沁源縣打卡。該縣森林面積220萬畝、天然牧坡120萬畝,森林覆蓋率52.75%,居全省第一﹔境內有沁河、汾河兩大水系,年均徑流量2.6億立方米,水資源豐富﹔曾獲“中國生態魅力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稱號。
5月2日,上海游客馮穎來到沁源縣靈空山鎮黑峪村,入住黑峪山頂人家客棧。“我4月中旬就從攜程上搶到了每天188元的房間。”她早早做了出行計劃。“五一”假期,這裡的房源很緊張,旅客想入住理想戶型至少需提前一周預訂。馮穎選擇的客房正是最受歡迎的房間類型,從她臥房外的露天小陽台,能望到山間掩映的田舍和綠意盎然的群山。
黑峪村依山傍水,距縣城45公裡,毗鄰靈空山風景名勝區,是一個因生態旅游而興的村庄。2015年,一個名為黑峪山頂人家的客棧在村西頭落成,成為靈空山鎮“第一個吃螃蟹的”民宿。之后,取道此處前往靈空山景區的游客逐漸增多。2024年底,黑峪山頂人家客棧入選長治丙級“太行山居”民宿名單。精品民宿成為黑峪村村民新的致富渠道。
馮穎是美術學院學生,在黑峪村用不到2小時完成了一幅田園風光主題的素描作品。稍作休整后,她從客棧出發,前往附近的靈空山景區和山西花坡國家草原自然公園。一路上,馮穎看到許多散落在太岳山間的村落、屋舍。聽同行者介紹,那其中有不少與黑峪山頂人家客棧類似的鄉間民宿:王陶鄉嶺上村的“嶺上人家”、王和鎮南坪村的“南坪碗盅”、沁河鎮韓洪溝村“紅色小鎮”……
民宿,成了沁源縣文旅融合的結晶。村集體把閑置房屋打造成特色民宿,建起了村史館、咖啡茶吧、生活館、大食堂,游客在這裡找到了向往的生活,村民通過經營鄉間客棧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如今,沁源縣已通過“全域旅游示范區”省級初審驗收,境內4A級景區破零、3A級景區增至2家。假日期間,慕名而來的游客數量有明顯增長。該縣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縣將著力對文旅產業進行提檔升級。發揮自然風光、生態資源比較優勢,打好綠色康養牌﹔培育“田園風光、民俗風情、農家美食、農耕文化”農文旅融合新業態,讓游客在沁源“慢下來、留下來、還想來”。(記者郭慧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