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要聞

時尚與煙火共融 傳統與現代共振

解鎖太原鐘樓步行街古韻與新潮的文化密碼

2025年05月08日09:06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入夜的鐘樓街人流熙攘。

入夜的鐘樓街人流熙攘。

“五一”假期剛剛過去,各大旅行App榜上,山西已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鐘樓步行街作為“太原老城區的會客廳”,成了游客爭相打卡的熱門地標。記者從太原市鐘樓步行街綜合服務中心了解到,今年“五一”假期,鐘樓步行街累計接待市民游客64.4萬人次,同比增長0.94%,單日最高客流為14.4萬人次,銷售額同比增長19.74%。

在這裡,老字號、老建筑、老手藝,新業態、新空間、新傳承,舊時光與新潮流的激烈碰撞、文化味與煙火氣的相融共生,讓這條歷經千年的老街煥發出新的生機。

“五一”假期,記者走進鐘樓步行街,近距離觀察沉浸在街巷深處的文化韻味與活力,解鎖其“出圈”的文化密碼。

古韻留存

千年文脈的深度傳承

“一條鐘樓街,半部府城史”。這條始於宋元、盛於明清、興於民國的老街,始稱東門正街,因明初建起的一座鐘樓而更名鐘樓街。如今這座高25.89米的鐘樓,是依據歷史信息和影像資料修復的,復建的鐘樓台基外包一層深灰色牆磚,古朴厚重﹔其上樓閣為木質結構,覆蓋琉璃瓦,古色古香。石基處有甬道可通行,一方匾額“鳧氏洪聲”頗有來歷。“鳧氏本是古代負責鑄鐘的工匠,鳧氏洪聲是說鐘樓上懸著的鐘音質優良、聲音洪大……”鐘樓下,市民趙建新給記者講述鐘樓的前世今生。趙建新幼時曾居住於此,對這裡的歷史文化典故很熟悉,“那老鼠窟的元宵,還是記憶中的味道!”

如今的鐘樓步行街實為東羊市街、按司街、鐘樓街三街的合稱,曾是太原府城內最重要的商業聚集區。3年前,鐘樓步行街披上錦繡新裝——仿明代建筑的上海飯店、古朴典雅的開化寺、具有折衷式風格的百年郵局等建筑各具特色,原汁原味進行復建的還有按察司牌樓、開化市門樓、華泰厚等單體建筑共計18個。說書樓、民國日報社、120號院等建筑則是在保留其完整主體結構的基礎上依據歷史資料進行了修繕和恢復,既保留了城市記憶,又傳承了歷史文脈。120號院建於清末,是太原市內為數不多的“三進大院”,前身為“興業錢局”。這裡如今成了鐘樓書院,可以說是鐘樓街老建筑“保護、恢復、激活”理念的生動范例。紅門碧窗、質朴匾額、飛檐翹角,抬腳入書院,一街喧囂便被阻在門外。文創區、飲品區、圖書區……游客不僅可以坐在檐下木椅上自在讀書,還可以參加展覽、講座、讀書沙龍等活動。

鐘樓街二期於2024年春節期間全面開啟,與此同時,“太原鐘樓歷史街區再生項目——從衰敗地區到活力中心”榮膺“亞洲都市景觀獎”。

鐘樓街片區的歷史遺存相當豐富,有書業誠、亨升久、關帝廟等文保建筑,還有開明照相館、合作大樓等文物建筑,這些建筑是凝固的歷史,而老字號則是活的文化記憶。中華老字號有乾和祥、泰山廟、老香村、老鼠窟﹔三晉老字號有大寧堂、華泰厚、認一力﹔太原老字號有天津包子鋪、上海飯店……街兩側的老字號和百年老店共10余家,它們不僅歷史悠久,更以“誠信為本”的晉商精神,延續著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和服務,成為老街的流量擔當。

1928年立店的華泰厚以“一件衣裳傳三代”的口碑,讓老太原人至今津津樂道。“這是老師傅剛剛做好的中式坎肩,您可以試試。尺寸不合適的話,師傅可以修改。除了成衣,我們這兒也可以私人定制……”店內服務員待客熱情。市民杜琳杰走了進來,說自己要定制參加女兒婚禮的禮服,服務員仔細詢問需求后,熱情推薦。杜琳杰對記者說,“老父親曾經在華泰厚定制過一套中山裝,多少年了還那麼挺括,老人家喜歡得不得了,每逢正式場合都要穿!”

除了老建筑、老字號,鐘樓街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的匯聚地。恆義誠老鼠窟元宵制作技藝、乾和祥茶庄茉莉花茶拼配加工包裝技藝、糖醋魚制作技藝(老太原菜館)……這些老手藝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也見証著文明的傳承。

2025年,“鐘樓—柳巷商圈”將以鐘樓街為軸,延伸打造察院后等街巷,與食品街、靴巷等形成“魚骨狀”空間格局,大力發展首發經濟、夜間經濟,鼓勵知名品牌開設首店、首發新品、首秀首展,創新多元消費場景,全力創建“全國示范步行街”。

新潮涌動

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如何在守護文化根脈的同時,讓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在不少太原人眼中,鐘樓步行街可謂文化地標和精神家園。我們既要保護好老建筑、老字號、老手藝這些‘老底子’,更要搭建創新平台、激活傳統文化活力,讓文化資源可觸摸、可體驗、可傳播。”太原市迎澤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蘇國清說。

步入靴巷游客服務中心,“紙傘流光 暈染春雨”非遺油紙傘國畫手繪體驗活動正在進行中。市民李媛輕輕撐開傘架,看著孩子將漿糊抹在傘骨上,再用小手小心翼翼將素白紙粘貼平整,“親手完成一件作品,讓孩子體驗慢工出細活的過程和成就感。我也由此觸摸到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體會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匠心。”

“定期落位主題文化市集,適時開展民俗表演、非遺體驗、少兒研學、文體娛樂、國風演繹等特色主題活動,讓游客時刻來街區都有新體驗。”鐘樓步行街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道。

與此同時,鐘樓步行街還引入文化味濃、體驗性強的新業態,滿足不同人群文化旅游需求。

晉禮城市會客廳文創店內,琺華器、玉雕、推光漆器、澤州鐵器、上黨堆錦等多種非遺作品,黎侯虎衍生穿戴、晉繡絲巾等非遺融合產品,一站式展示了山西文化及地方特色。精美的文創產品尤其受游客青睞,雲岡石窟千佛龕冰箱貼、“悟空”皮影畫、“跟著悟空游山西”紀念門票……可謂五花八門。店長張濤對記者說:“目前,文創產品已開發出18個系列、200多個原創IP,共投產2000多個單品。”

老字號在傳承與創新中也從未止步,著力跨界融合,精准捕捉流量密碼。

鐘樓街郵局建於1901年,是太原郵政發展的歷史見証。如今這裡不僅設有郵政服務窗口,還特別開辟了文創產品展示區和休閑餐飲區等。“這裡的郵政文創產品挺新穎,郵局裡飄著甜美的蛋糕香氣感覺很特別,讓人想起從前寫信、寄信的美好時光。”得知鐘樓街主題郵局重裝開業,集郵愛好者夏立特意前來打卡。

乾和祥茶庄是全國8家茶行業老字號中的一家,也是萬裡茶道的重要節點之一。去年9月,乾和祥茶文化類博物館成立,茶壺、茶桶、茶餅等100多件老物件講述了乾和祥的發展歷程,也彰顯了晉商的堅守與努力﹔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茉莉花茶拼配加工包裝技藝,則讓更多游客對這門老手藝有了深刻了解。

鐘樓街上的其他商戶在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也沒有缺席。

春秋茶社位於通往關帝廟的小巷中,青灰色的院牆上,一幅幅有關關公的詩詞作品別具一格。茶社負責人王焰說:“茶社之名即取自關羽夜讀《春秋》,這裡不僅為游客提供茶飲、茶藝等茶文化服務,還是傳統文化的宣傳陣地。以關公文化為主題,我們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文化惠民演出、大型文化實景演出,還舉辦過書法展、金石雅集、朗誦講座等一系列活動。”

而在剛剛過去的1個多月時間裡,“觀汾”酒館學術會客廳已經舉辦了多場與山西文化有關的講座——《為什麼說中國壁畫在山西》《走向人間的神——山西北宋彩塑的世俗化解讀》《山西古代壁畫隱藏著哪些密碼》,場場賓朋滿座、場場精彩非常。

為打破傳統文化傳播壁壘,實現文化表達的年輕化與潮流化,鐘樓步行街綜合服務中心也做了不少嘗試——拓展自有宣傳渠道,聯動官方媒體、自媒體形成社交媒體矩陣﹔在官方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的基礎上,同步運營微博、小紅書等平台官方號宣傳街區歷史文化、特色活動等相關內容﹔廣泛利用朋友圈、微博話題投放,地鐵車廂廣告輪播等途徑擴大街區影響力。如今的鐘樓步行街已然成為太原市內文化新地標,接連捧回了“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省級步行街”等諸多殊榮。截至今年4月底,累計接待市民游客5000余萬人次。

入夜時分,老街上的燈火漸次亮了起來。彩色燈光投影秀在鐘樓驚艷上演,絢麗的燈光與古老的建筑相互交織,科技感、時尚感與設計美感於一體的魅力街區,讓游客和市民耳目一新。“第一次來太原,看攻略知道鐘樓街晚上會更好看,親眼看見的這一刻感覺太驚艷了,繁華、夢幻……真是不虛此行!”來自山東的游客丁海芸激動地對記者說道。鐘樓步行街綜合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表示:“我們會努力做好服務工作,不斷擦亮‘歷史文化名城新名片’!”(記者李建莉)

(責編:段思齊、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