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山西·映像高平 | 姬氏民居中的元朝剪影

山西高平,這片上古神話與歷史烽煙交織的熱土,有著“中國古建博物館”之譽。22處國保單位星羅棋布,每一處都是文明密碼的載體。跟隨我們的鏡頭,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高平22處國保單位地圖。
在高平市陳區鎮中庄村,一座隱匿村落中的元代民居已歷經七百多年風雨,木構的梁架、斑駁的砂岩石柱,都在無聲訴說著中華營造技藝的精巧。這座被稱為“姬氏民居”的建筑,修建於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且唯一具有確切紀年的民居建筑。姬氏民居不僅為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斷代與研究提供了典型標本,更是打開元代祖先生活之門的鑰匙。
姬氏民居全貌。
姬氏民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在中華建筑文明的恢弘圖卷中,官式建筑始終佔據著特殊地位。這類由官方機構主導營造的建筑形式,嚴格遵循歷代頒布的營造規章,涵蓋宮殿、壇廟、陵寢、官署及敕建寺觀等類型。它們凝結著古代匠作體系的技術巔峰,屋頂的形制、開間的數量、彩畫的紋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體建筑的美學成就,更是古代禮制精神和權力的展演。
定林寺山門(局部)。
與官式建筑不同,民居建筑構筑著最貼近民生的生存圖景。區別於官式建筑的宏偉與精致,傳統民居背后,隱藏著中國人在建筑上的造詣與祖先留下的痕跡。那些承載著千年文明的傳統民居,不僅是磚瓦木石的堆砌,更是中華民族血脈傳承的載體。
姬氏民居(局部)。
姬氏民居的一塊門枕石上題有這樣一段話:“大元國至元三十一年歲次甲午……姬宅置石匠天黨……”。這段文字如同建筑的“身份証”,將模糊的歷史瞬間定格,也讓這座險些湮沒於鄉野的老宅,成為專家學者進行研究的重要實物史料。
門枕石刻題記。
姬氏民居坐北朝南,建在一個高42厘米的砂岩石台基上,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柱子為石質砂岩,柱頭是四鋪作斗栱,無補間鋪作。屋門開於明間,即正中心,但后退了一廊,與內柱成一線。兩次間則與檐柱齊,各開有大窗戶一扇。懸山式屋頂,舉折平緩。屋脊不是五脊六獸,僅使用一條陶質捏花正脊。整個建筑給人以歷經滄桑、穩重古朴、簡潔嚴整的感覺。
砂岩石台基(建筑底部)。
面闊三間(四柱)。
屋門與內柱成一線。
兩次間與檐柱齊。
懸山式屋頂。
整座民居“凹”字形的布局暗合“前堂后寢”的禮制規范,卻在東西廂房的尺度中透出平民生活的煙火氣。這種禮制規范與民間實用主義的交融,同樣存在於砂岩石柱的素朴肌理中。既遵循營造法式的尺度規范,又具有就地取材的粗礪質感,這可能就是七百年前普通匠人的建造美學。
“凹”字形布局。
砂岩石柱。
元代以前,我國古建筑中的柱子明顯的向平面中心微斜,《營造法式》稱之為“柱側腳”,並明文規定各面斜度,用以調整視角差並使房屋更為穩定。《營造法式》規定:“凡主柱,並令柱首微收向內,柱腳微出向外,謂之側腳”。明以后,此種作法漸消,清后期則很少採用側腳的作法,以至於《清式營造則例》通篇不提側腳一詞。
姬氏民居的柱子平面呈正方形抹四角,每個斜面都做成外凸弧形,並飾以弧形棱邊。柱高270厘米,下邊長為30厘米,上邊長為27厘米,收分明顯,並可看到明顯側腳。這種柱子的建造方式明顯呈現出元代以前的建筑風格。
砂岩石柱(整體)。
砂岩石柱(上部)。
柱礎同樣是確定民居誕生年代的重要實據。祁英濤在《怎樣鑒定古建筑》中明確指出:“元多為素覆盆式。”宋金建筑多用覆盆式寶裝蓮瓣礎,明清則種類繁多,或鼓形,或獸形,或正方形,無論何種皆精雕細刻,唯元代建筑多用素覆盆式。姬氏民居所用柱礎正為素覆盆式,符合元代建筑之風格。
素覆盆式柱礎。
獅頭柱礎(明代)。
細數古建筑之精美構件,斗拱佔據一席之地,從戰國時期的雛形到明清的功能轉型,這一木構體系始終承載著超越建筑本身的象征意義。
斗拱上承屋頂,下接立柱,承上啟下,作用不凡。在古時,斗拱的層次越多越大,表明建筑等級越高,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顯赫。直到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斗拱在民間不准使用,《明史》“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輿服四”“臣庶室屋制度”中記載:“庶民廬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栱,飾彩色。”民居+斗拱的特殊組合,代表了姬氏民居在建筑史上的特殊地位。
姬氏民居前檐。
姬氏民居前檐斗拱。
四鋪作計心造斗拱。
除斗拱外,門簪也是不得不提的構件。門簪是中國傳統建筑的大門構件,主要作用是將安裝門扇上軸所用連楹固定在上檻的構件,同時也具有裝飾效果。
門簪的樣式多樣,裝飾以圖案或文字。這些圖案和樣式不僅美觀,還體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古代“門當戶對”中的戶對,指的就是大門上的門簪。一般宅門上隻有兩個,官宦人家為了光耀門庭區分貴賤,將門簪數量從兩個增加到四個,數量與官品大小成正比。
姬氏民居門簪。
為何傳統民居在古建筑中留存稀少?官式建筑因其承載的象征意義,在歷代均享有制度化的維護保障。傳統民居多採用就地取材的土木結構,其耐久性天然弱於官式建筑的原材料。加之民居在使用過程中常常受到居住者根據生活需求的拆建改造,或因居住地的變動民居本身遭到自然破壞或拆毀。因此目前我們能夠見到的古建筑實物中,民居數量遠低於官式建筑數量。現存的民居建筑中,大多是清代,明代已不多見,因此始建於元代的姬氏民居才顯得尤為珍貴。
姬氏民居全貌。
這座跨越七個世紀的建筑,如同一部立體的典籍,讓我們通過榫卯的咬合讀懂祖先的生活智慧,在梁架的斑駁中觸摸文明印記。(攝影:人民網 盧鵬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