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花“鏈”通振興路
——大同市雲州區有機黃花標准化種植基地和坊城新村回訪記

千畦碧波桑干闊,萬頃翠浪映壑開。5月7日,走進大同市雲州區有機黃花標准化種植基地,翠綠的青苗長勢喜人,粗壯的莖稈筆直挺立。田間地頭的新農人、加工車間的轟鳴聲、研學游客的歡笑聲……阡陌縱橫的沃野田疇間處處呈現產業發展的勃勃生機。
“希望把黃花產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產業,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花’。”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同市雲州區考察有機黃花標准化種植基地時的殷殷囑托,始終激勵著當地干部群眾以黃花產業為抓手,走出一條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到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之路。
6時30分,65歲的黃花種植戶王福柱已帶著家人來到田間,察看植株長勢。一道道黑色“血管”在苗間蜿蜒,科學配比的“營養液”精准輸送到每一株黃花的根系周圍。“這是水肥一體化智能噴灌系統,讓土地喝上了‘聰明水’,長壯了‘金疙瘩’,每畝能增產20%以上。”王福柱說。
在有機黃花標准化種植基地內的顯示屏上,一組組數據動態顯示著土壤各項指標。依托這套農田生產環境自動監測系統,能夠對黃花生長全周期開展數字化採集與可視化管理,實時感知土壤、作物、環境、病虫害“四情”,極大提升了基地黃花種植的標准化、智慧化、科技化水平。
“脫貧以后怎麼干,從哪裡增收,總書記給鄉親們指出了好路子。現在大家發展黃花產業的信心更足了,從過去‘試著種’變成現在家家‘爭著種’,黃花價格穩、不愁賣,合作社、企業都是直接上門收,去年我們這裡戶均增收1.3萬多元,日子真是節節高!”說起現在的好光景,王福柱笑得合不攏嘴。
錨定把黃花“做成大產業”和“做成全國知名品牌”的目標,雲州區打開鏈式發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密碼”,從抓生產向抓鏈條、從抓產品向抓產業,全力打造黃花高質量發展的“升級版”。
黃花餅、黃花燒麥、黃花啤酒、黃花牛奶、黃花茶……自建設黃花省級特色專業鎮以來,雲州區相繼實施了低效黃花田提質增效項目、黃花保險產品創新、黃花消費幫扶、完善更緊密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等一系列舉措,構建全產業鏈政策支撐體系。
雲州區黃花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張一鑫介紹,目前該區黃花種植面積達17.8萬畝,黃花產業鏈產值達24億元,從事黃花種植、加工、銷售等各鏈條經營主體超200家,研發各類黃花產品130余種,產業帶動農民收入佔到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1%。
隨著黃花“食為佳肴”的文章越做越大,“觀為名花”的文旅潛質也在不斷被挖掘。
沿著“萱草花音樂公路”,游客可以一路駛向位於忘憂農場的黃花博物館。經過近兩年的籌備,5月1日,這座以黃花為主題的博物館正式開館,喜迎四方游客。高大寬敞的展廳,游客及研學團隊通過互動體驗了解黃花生長過程,在生命科學黃花組培實驗室裡解碼黃花的生命奧秘,在文化長廊追溯黃花作物的歷史風華,在生物科技展廳一站式了解黃花的前世今生。“我們努力講好黃花故事,促進黃花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黃花博物館負責人段亞萍信心滿滿。
圍繞黃花產業,雲州區正積極打造“忘憂小鎮”“火山黃花田園綜合體”“火山忘憂村”等景點,建成火山天路、忘憂農場、大同黃花公園等休閑旅游線路,帶動周邊村鎮產業振興。
初夏的坊城新村,一排排青磚瓦房整齊排列,一棵棵新栽樹木吐露新綠,一派生機盎然。
“要千方百計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接下來要把鄉村振興這篇文章做好,讓鄉親們生活越來越美好。”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坊城新村考察時的暖心話語言猶在耳。近年來,該村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大力發展黃花產業,拓寬就業渠道,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
村裡的黃花產業園發展如火如荼。大同三利集團生產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工人忙碌不停,一罐罐“大同藍”黃花精釀啤酒及各種口味的黃花醬不斷下線。該企業總經理龐爾舜說:“我們新研發了‘鑽石緯度’黃花菜,在京東、抖音等多家平台銷售,市場反響良好。還和行業頭部企業合作,開發了黃花雞肉米飯醬等新產品。”一朵朵鮮黃花轉化為多元高附加值產品,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
村東南新建的23個大棚裡,一壟壟草莓植株青翠欲滴,紅簇簇的櫻桃綴滿枝頭。村民李宏在大棚裡務工,每天能掙120元。該村黨委副書記張雲表示:“我們不斷拓展特色產業發展路徑,在集體經濟和村民增收上做好文章,讓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村裡一年一個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了!”
放眼大同全市,黃花種植面積達26萬畝,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40億元,暢銷京津滬深等優質市場,作為全國黃花產業引領區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黃花之都”金字招牌越來越亮。聚焦“特”“優”二字,大同圍繞種植、畜牧、設施蔬菜、漁業、林下經濟、農產品精深加工、黃花、黃芪等,加快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以渾源恆山黃芪市級專業鎮為抓手,推動黃芪產業集群化發展﹔牧同乳制品市場佔有率逐年提高,陽高杏果香飄萬家﹔致力打造首都特優農產品供給地,“大同好糧”等多點開花,進入全國大市場。大同以特色農業產業為筆,描繪出一幅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畫卷。(記者李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