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探尋博物館的更多“打開方式”

“第一次在網上看到鸮卣時,還以為是卡通形象,沒想到竟是千年文物!這次我終於一睹真容了。”錯峰出游的大學生常倩難掩興奮,“盯著它看,感覺古人的生活就在眼前。”
自5月1日5·18國際博物館日山西主題活動“美好共見·文物裡的山西”開展以來,眾多文物愛好者在山西各地的博物館裡穿梭於“藏寶地”,聆聽文物背后的動人故事,購買自己心儀的文創產品。
如今的博物館不再只是存放歷史的殿堂,而是鮮活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隨著山西文博領域不斷拓展文化半徑,一系列新理念、新創意讓博物館有了更多“打開方式”。
古老文物變文創“特產”
5月11日,記者來到眾多網友心中“游山西的第一站”——山西博物院。雖然“五一”假期已過,但博物館內依然人頭攢動。
展廳裡,記者遇到了常倩,此次她專程為商代鸮卣而來。
商代鸮卣是山西博物院的初生代“網紅”,這件青銅酒器形似憨態可掬的貓頭鷹,圓圓的大眼透著靈動,鼓鼓的腹部盡顯憨態,因此被戲稱為古代版“憤怒的小鳥”。
深受游客喜愛的文創產品。人民網記者 麻潞攝
仔細聽完講解,常倩快步朝一樓的文創商店走去。“文物出不了館,但文創可以帶回家!鸮卣的一款毛絨玩具我‘種草’很久了。”
憑借超高人氣,鸮卣已成功“跨界”文創領域。在文創商店裡,記者看到它的身影無處不在——可以是舌尖上的文創雪糕,是書包裡的實用筆袋,是床頭櫃上的毛絨玩具,也可以是精美的鏤空書簽。目前,有關鸮卣的文創產品達90余款。
“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銅’趣系列毛絨玩具。”山西博物院晉觀文創總經理姚香說,這批以山西博物院館藏明星青銅器文物為設計原型的文創產品,一經推出即引發廣泛關注,一躍成為“銷冠”。
“產品太豐富了,讓人挪不開眼。”常倩笑著展示她的“戰利品”。除了心儀的毛絨玩具,她還購買了“新晉修復師——山西博物院喊你修文物”系列文物修復套盒,“可以親手體驗瓷器、壁畫、青銅器的修復過程,咱也當一回‘文物修復師’。”
游客在山西博物院挑選文創產品。人民網記者 麻潞攝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走進博物館(院)時,文創便成為了觀眾和博物館(院)之間最生動的橋梁。山西博物院通過IP授權、自主研發、合作開發等形式,打造出涵蓋9個大類、20余個系列、1500余款產品的文創產品矩陣。
“鸮卣見証了山西博物院文創發展之路。我們從最初復刻外形的紀念品,到元素提取轉化的文創產品,再到內容創意、文化服務、數字產品的多元開發,讓傳統文化有了更為創意的表達。”姚香介紹,2024年山西博物院接待觀眾324.5萬人次,“晉觀文創”營業收入達3362.02萬元。
科技“解鎖”觀展新體驗
說起山西“文博熱”,就不得不提位於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遺址博物館。這座依托陶寺文化建設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自去年11月開館以來,迅速在文博界“嶄露頭角”。
5月4日,記者剛踏入陶寺遺址博物館,便聽到一位觀眾的驚嘆:“4000多年前的樂器竟然能發出類似DJ的聲響!”——禮樂文明展區,一場復原的宴會上陳列著鼉鼓、土鼓、石磬、銅鈴、口弦琴等,古人於席間享用美食並欣賞音樂的畫面躍然眼前。
“這是多功能互動屏,在這裡能聽到不同樂器的聲音。比如鼉鼓,它發出來的聲音很像鱷魚的叫聲。還有口簧,是不是和我們現在的DJ樂器很相似。”講解員邊說邊點擊屏幕,奏響了千年前的悠揚樂音。
觀眾在陶寺遺址博物館聆聽講解。人民網 盧鵬宇攝
館內,根據觀象台遺跡復原的互動裝置前圍滿了游客,大家都躍躍欲試。
通過等比例模型,結合視頻及觸控方式,陶寺先民觀天授時(通過觀測日月星辰的天象運轉來確定時間)的場景在這裡被還原:站在中心觀測點,隨著“太陽”徐徐升起,“陽光”從“觀象台”的柱縫打在了觀測點上。這一刻,觀測點、觀測縫和太陽剛好成為一條直線。“說明這時候是一個重要的節令。”一旁的講解員解釋道。
“太神奇了!原來這一排‘牆不像牆,路不像路’的奇特組合竟然是古代的‘天文導師’。”游客們連連發出贊嘆。
一旁的沙盤模型看似普通卻吸引了不少人。通過點擊裸眼3D空氣觸摸屏虛擬圖像上的按鈕,多媒體互動沙盤就可以分別展示陶寺遺址的功能分區和水利系統,展現4000多年前陶寺先民的生活點滴。隨著一位游客的手懸空停留在屏幕上,手工業作坊區亮起,河水潺潺流動,工匠打造器具,先民耕種勞作……
“館裡的科技元素很豐富,一進門孩子就被那些智能互動設施吸引。在體驗電子石磬時,還好奇地問‘古代石磬發出的聲音和這個電子石磬的聲音一樣嗎?’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實在是太棒了!”帶著孩子來參觀的張女士說。
“在文物展示方面,我們摒棄簡單陳列,積極採用多媒體技術與互動體驗裝置,就是為了讓參觀者更好地領悟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文物與歷史‘開口說話’。”陶寺遺址博物館的策展人尹金武表示。
研學課堂有“料”又有趣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馬坑裡有多少匹馬嗎?”
“46匹!”
“大家猜一猜這些馬都是什麼品種?”
5月17日上午,太原市博物館依托鎮館之寶“趙卿墓車馬坑”開展的研學活動正在進行。在博物館志願者馬絳紅的引導下,小學生們仔細觀察著馬坑裡排列整齊的馬體遺骸。
孩子們在車坑前仔細觀察。人民網記者 麻潞攝
“它們是蒙古馬!”人群裡不知是誰先答了上來。
“對,這些馬頭大、頸粗、軀干長、四肢短,平均身高148厘米,屬於蒙古馬系。它們可是耐得住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在戰場上十分勇猛。”馬絳紅解釋道。
緊挨著的車坑內,16輛車排成兩列,其中1輛為圓輿車,15輛為方輿車。圓輿車造型獨特,裝飾精美,車廂寬敞,“這是目前全國僅見的一輛圓輿車,據專家推斷,應該是墓主人專用的車。”
雖然深埋地下2500多年,車身仍結構完整,藤條綁扎的痕跡清晰可見,幾乎所有車輪都保持著正圓形,車體一些部位甚至還保留有漆皮。
“古代的這位設計者非常了不起,車坑裡挖有輪槽,埋葬時車廂著地,車輪懸空。這種特殊的埋葬方式,才使車的原形能保存下來。”
“車坑裡還有兩隻獵犬,是不是因為墓主人喜歡打獵?”“這就是一個龐大的‘地下軍團’”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
與車馬坑一同展出的還有不少文物。趙卿墓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金器等,不僅數量龐大、種類多樣,而且精品迭出。
為了讓孩子們更了解青銅器,太原市博物館還准備了手工體驗活動。跟著講解員,大家將紙板拼接組合成一個“鼎”的樣式,用粘土按壓雕刻出古代青銅器上的紋樣,再取金粉施以顏色。
“我要做個獸面紋。”12歲的安慧智和弟弟是博物館的“鐵杆粉絲”,從一年級起每逢周末都會泡在博物館。“現在博物館的研學活動越來越多,讓孩子們能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這種互動方式既有趣又漲知識。課本上出現的文物能親眼看到,對他們來說是不一樣的體驗。”姐弟倆的家長說。
太原市博物館公眾服務部主任侯艷芳向記者介紹,目前該館常態化開展“錦繡太原歷史文化展”“摶土成金——館藏明清瓷器展”等研學活動,節假日也會推出相應主題的“新玩法”,讓學生們在博物館與展藏親密接觸,聆聽專業的講解,參與有趣的活動,在一場場知識盛宴中感受歷史文化和自然世界的博大精深。
從“看文物”到“懂文物”,從“逛景點”到“品文化”,愈發豐富的游覽方式吸引著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讓熱愛和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更加長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