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山西

金台觀晉︱8人兩船,如何守護9公裡黃河碧波?

人民日報客戶端山西頻道 付明麗
2025年06月30日21:32 |
小字號

清晨六點半,黃河保德段天橋庫區至山煤國際段的水面上還飄著一層薄霧。在打撈隊無人機操作員孫凱的操縱下,一架無人機悄然升空,沿著河道進行“空中掃描”。這是忻州市保德縣黃河清漂打撈隊每天工作的起點。

清漂打撈隊員操控無人機進行“空中掃描”。

清漂打撈隊員操控無人機進行“空中掃描”。

滔滔黃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入晉的第一站就在忻州。在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講到,黃河流經山西、陝西之間時,“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涌波襄”,就是對保德段黃河的歷史寫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黃河中游北干流上第一座低水頭、大流量、河床式徑流試驗性水電站——天橋水電站在這裡建成,黃河湍流於是化作了柔波。可以說,保德段庫區是黃河入晉的第一批關卡。

曾幾何時,黃河周邊亂搭亂建、亂排亂放現象時有發生,“毛細血管”的堵塞影響黃河流域“外在顏值”和“內在氣質”。到如今再看黃河,碧波蕩漾,蘆葦搖曳,綠意盎然。蜿蜒的堤岸如臂膀般環抱著清澈的河水,如同一條流淌的錦緞。

清漂打撈隊員正在工作。

清漂打撈隊員正在工作。

“今天的水面整體比較干淨,咱們等會還是去處理一下攔網和壩前的漂浮物。”保德縣交通運輸局海事服務中心主任高瞻一邊將橙黃的救生衣往身上套,一邊招呼著打撈隊的其他隊員們。

不時,兩艘清運船的發動機聲在河面響起,船身推開金色的晨光,在碧波上劃出長長的尾跡。網兜入水,垃圾入艙,河面上開始熱鬧起來。

不同於過去“一人一船一網兜”的艱辛,如今,保德縣黃河清漂打撈隊隻靠8名隊員和兩艘清漂船,就可以完成9.14公裡河道的清潔工作。這是如何做到的?

“兩艘船加一艘快艇,一天就可以把9公裡打掃得干干淨淨”

清漂打撈隊休息室外的河邊,擱淺著一艘鐵制的小船,這是打撈隊2023年以前的打撈設備。“過去我們劃小鐵船、用網兜撈,一天只能清理一小塊河面。”

高瞻帶記者坐上巡河用的快艇,來到天橋水電站壩前。巨大的壩體如同橫亙在河道上的閘門,上游順流而下的漂浮物在這裡淤積、滯留,形成一片垃圾聚集的“重災區”。這裡正是一號清漂船作業的“主戰場”。這裡的工作,需要清漂隊與天橋水電站水務部的工人們協作配合。

高瞻介紹道:“這條清漂船我們叫它長臂船,船前面的兩個‘機器人’可以把垃圾攏到一塊,推到船艙裡。”隻見船頭兩隻漂浮在水面上的“鐵塊”,各自拉動著一條漂浮的繩索,猶如兩條臂膀,將垃圾“抱”入懷中。隨著清漂船的前進,壩前淤積的垃圾盡數落入“臂灣”,形成一片密集的漂浮垃圾帶。

該“水葫蘆”登場了。高瞻撥通了天橋水電廠水工隊的電話,不一會,被隊員們稱作“水葫蘆”的吊裝網兜從水電站落下,精准投入清漂船的“臂灣”中,清漂隊員們順勢用網兜把垃圾挑入“水葫蘆”中。就這樣,被長臂船費力聚攏的垃圾,被“水葫蘆”輕鬆地一兜兜轉運至壩上,徹底脫離了河道。

清漂打撈隊員正在工作。

清漂打撈隊員正在工作。

另一邊,在河道更上游、靠近攔污浮排的區域,二號清漂船也已投入作業。如果說長臂船像一位用巨臂聚攏垃圾的“大力士”,那麼這艘裝備奇特的船隻,則更像一位高效運轉的“傳送帶工人”。它的核心武器,是一條從船頭斜向探入水中的特殊傳送鏈條。與它配合的,是今年清漂隊添置了一件“硬核”裝備——一道橫跨河保交界處至陝津越黃處的攔污浮排。這道能抗擊40噸拉力的水上屏障,是守護下游河道的鋼鐵防線。

在隊員的操縱下,鏈條插入浮排下並緩慢抬起,形成了一道臨時的“閘門”,浮排攔下的垃圾得以分批次、小股地釋放到下游河道。而后,傳送鏈條開始精准攔截並運送這些新釋放的垃圾入艙。如此反復“抬起-釋放-攔截清理”,如同螞蟻搬家,安全高效地將龐大垃圾山“蠶食”干淨。

“我們兩艘船加一艘快艇,一天就可以把這9公裡打掃得干干淨淨。”高瞻的語氣裡充滿自豪。

做好黃河“守門員”:不讓一片垃圾越界

從2002年進入保德縣地方海事處工作至今,高瞻也“熬”成了一名老“黃河人”。在他的回憶裡,2023年打撈隊成立以前,黃河的清漂工作主要依靠附近村庄的村民和志願者們。簡陋的個人設備,鬆散的管理制度,讓那時的清漂工作難以為繼。“特別是下雨天,上游沖下來的雜草、樹枝、塑料瓶、泡沫箱像潮水一樣涌來”,高瞻坦言壓力巨大。

為加強流域系統治理,確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長治久安,2023年11月,打撈隊成立,守衛黃河的志願者們將“接力棒”交給了這8名打撈隊員們。

攔污浮排。

攔污浮排。

守衛黃河的工作並不輕鬆。在無人機俯瞰視角中,陝京越黃處的攔污浮排像是一道細細的風箏線,但它所承受的,是打撈隊63.47噸水上漂浮物的清剿戰績和日均200公斤的打撈量。

如今,天橋水電站和攔污浮排就像兩扇球門,徹底斷絕了垃圾順流而下的可能。“我們就是黃河的‘守門員’,”高瞻斬釘截鐵地說,“絕不讓一個‘球’從我們這裡過去!”

“環境好了,動物回來了,這比啥都讓人高興”

巡邏快艇劃開碧波,一隻野鴨突然從水面鑽出,追隨著快艇的航跡嬉戲。這已成為清漂隊隊員們日常巡邏中的風景。

“第一次見到是一對大野鴨帶著十來隻小鴨,就在我們船邊游著,”回憶起初見場景,高瞻眼中依然閃動著光彩。如今,鴛鴦、野鴨、白鶴等保護動物紛紛回歸棲息,黃河的生態蛻變清晰可見。

黃河保德段。

黃河保德段。

從小在黃河邊游泳、逮青蛙的他,見証了母親河的巨變:“小時候河水發渾,岸邊常有人種地、扔垃圾。現在政府下大力氣治理,環境好了,動物回來了,這比啥都讓人高興。”盡管工作辛苦,甚至犧牲了周末與假期,但他說:“開著船看著美景,動物跟著跑,心裡美,不覺得累!”

近年來,山西堅持治管並重,一體推進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不斷改善水環境質量。2023年7月至今,山西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達到91.5%,汾河入黃口廟前村斷面首次達到三類水質,黃河干流(山西段)連續3年保持二類及以上水質。

“金台觀晉”是人民日報社山西分社著力打造的新媒體品牌專欄。我們努力以人民日報的大格局觀察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布局,努力呈現一個真實客觀的山西。

監 制:劉鑫焱

統 籌:劉鑫焱

記 者:人民日報記者付明麗

文 字:人民日報記者付明麗 人民網張超寧

視頻拍攝:盧鵬宇 張超寧

視頻剪輯:張超寧

出 品:人民日報客戶端山西頻道

投稿郵箱:rmrbsxfs@163.com

(責編:趙芳、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