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黃河入晉第一縣的“護河密碼”

武笑
2025年07月02日08:53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六月的晉北高原,深淺不一的綠意漫過山丘,高低錯落的樹木在風中舒展枝椏。

“你看這連綿起伏的山,以前光禿禿的,一株草、一棵樹都沒有。”站在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天翼觀景台,偏關縣林業局退休干部王志敏感慨萬千。

偏關老牛灣,樹木並肩而立守護黃河安瀾。人民網 張超寧攝

偏關是黃河入晉第一縣,曾因干旱少雨、風沙侵蝕、水土流失嚴重,被大自然打上“生態脆弱”的烙印。“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王志敏眉頭緊蹙,用一句流傳多年的俗語描繪著曾經的景象,“由於當時植被不好,只要下雨,雨水就裹挾著黃土直入黃河。”

1978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啟動,偏關開啟了長達40余年的治山增綠、涵水固沙。

昔日種樹場景。受訪者供圖

然而,種樹在這片土地絕非易事。

“成活難、成林難、施工難”,王志敏一一列舉:土層薄、石礫多,平均土層厚度不足25公分﹔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更有地面鼠啃食頂芽、地下鼠咬斷根系,導致幼苗成活率不高。

“你看那片是困難造林地,偏關的土層很薄,土裡石頭多,有的土層才有20公分深,而一般樹木成活需要更厚的土層。”

“那怎麼辦?”

“我們就用電錘一個坑一個坑地打,先把石頭取出來,壘石圍堰,再拉運客土回填,為樹苗創造成活生存的環境。”

在困難林地裡種樹,失敗,攻堅試驗,再失敗,再試驗,偏關人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種植經驗:蓄水墒細致整地、移植容器苗栽植、鄉土樹種混交配制……

王志敏在用手機識別植物。人民網 張超寧攝

為對抗鼠害,像王志敏一樣的林業工作者耗時半年調查鼠類習性,研發出物理防治法﹔在懸崖造林時,採用機械抹殺為主的綜合防治法進行控制﹔對懸崖陡坡,採用管道送土、索道運苗,打坑栽苗……在偏關,無論多難的地方,都種上了樹。

在實現基本綠化后,偏關種樹進入提質增效階段。在黃河沿岸,選用大苗栽種進行景觀綠化,常綠樹、彩葉樹、花灌木等樹種一次成林成景﹔形成長城、黃河、關河三條總長為130公裡的防護林帶﹔開展馬道咀、老牛灣、乾坤灣、紫金山等10多處萬畝以上的林業生態骨干工程……2021年以來,偏關縣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5.17萬畝,退化林修復14.5萬畝,黃河沿岸林木綠化率達60%以上,一棵棵樹木構筑起黃河堅實的生態屏障。

王志敏笑著說,昔日“土饃饃”山包已經化作由梯田、林地、灌木構成的“生態套餅”。

王志敏在介紹苔蘚生長情況。人民網 張超寧攝

2007年王志敏退休,但他依然放不下種樹。“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生態廊道建設、鄉村綠化工程、環城綠化、西山生態園建設、天然林保護工程、杏干果富民工程……”說起自己參與的生態項目,王志敏很“來勁兒”。

“雖然還是在種樹,但是現在已經大不同。”王志敏感慨,以前樹苗是靠我們一棵棵扛,樹苗管護靠兩隻腳轉山頭,現在無人機不僅能搬運樹苗,還能進行山間巡護。“沒有完成時!你看旅游公路旁邊的行道樹,是我去年才種的。將來還有更多的未成林變為森林,森林覆蓋率還會大幅提升。”

記者向遠處望,隻見天翼觀景台一側的旅游公路如彩練舞動,公路兩側新植的側柏林帶如碧玉絲帶纏繞堤岸,與碧綠如黛的黃河水相映成趣。

偏關縣晉電化生物質熱電廠。人民網 張超寧攝

從守護黃河的綠,到綿延縣城的綠,通過大力實施有機農業、綠色新能源、綠色文旅“三綠”發展戰略,偏關的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廣。

“讓我沒想到的是,現在坐在家裡就享受到林業發展帶來的成果。”王志敏說的是偏關縣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企業將檸條平茬更新的枝條、枯老樹等回收粉碎后送入鍋爐燃燒,產生的電能並網發電,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則帶動全縣140萬平方米集中供暖,讓偏關結束了燒煤取暖的歷史。

如今,綠色將生態屏障延伸為發展走廊,偏關縣山綠水清的生態畫卷與蒸蒸日上的綠色產業交相輝映。如王志敏所說:“我們過上了綠色的美麗生活!”

(責編:麻潞、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