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專家勤指導 農民收益高

“老楊,你看這玉米,明顯比普通大田裡的更粗壯、更高大,咱們這玉米密植精准調控技術見效了!”
“是啊,根系也很發達,照這個勢頭,增產肯定沒問題。”
7月8日上午,在代縣陽明堡鎮南關村,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張中東和代縣農業農村局項目區負責人楊榮厚蹲在玉米種植大戶賈萬厚家的地頭,仔細端詳著幾株玉米。老賈的這700畝玉米地,植株挺拔,青綠油亮,長勢格外喜人。
老賈的地不同尋常,屬於代縣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項目的一部分。該示范區佔地約5000畝,覆蓋南關村、堡內村、下花庄村和上沙河村。作為項目的技術專家,張中東經常到這幾個村的田裡轉轉,觀察玉米長勢。
“靠近根部的這兩節,長度應該比普通玉米短。”張中東嘴裡念念有詞,掏出隨身帶的卷尺測量起來,隨即高興地向楊榮厚展示結果:“看,老賈地裡的玉米第一節比普通田裡的短3厘米,第二節短4厘米!6葉期噴施矮壯素果然有效果。”
玉米節長度短有什麼講究?張中東解釋道:“玉米吸收的營養總量有限。植株過高會導致營養分散。所以在玉米長出6-8片葉時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矮壯素),讓靠近根部的節縮短,這樣能降低玉米穗位和重心,大大增強抗倒伏能力。”
這正是示范區密植精准調控的關鍵技術之一——精准化控。所謂精准管理,核心是把密植增產栽培理論和滴灌工程技術融合到一起——密植是增產的“骨架”,水肥精准調控是“血脈”,二者缺一不可。
正說著,田邊傳來機器啟動的輕響,一個黝黑結實的身影鑽進不足1平方米的水泥屋,熟練操作起智能水肥一體機。他是南關村的張志忠,從前是靠鋤頭吃飯的農田管理員。去年村裡引進智能水肥一體機,一台機器能干5個人的活兒,讓他發了愁。
焦慮催著他轉型。張志忠主動報了廠家的技術培訓班,不僅學設備操作,還鑽研起了作物需肥規律。“水肥是玉米生長的‘糧食’。以前施肥靠經驗、憑眼睛看,哪能跟上作物的‘胃口’?”他指著手裡的技術操作日歷,說,“張所長給的日歷好使。4月到10月,從播前准備到收儲管理,技術要點、注意事項寫得明明白白,全周期都有譜。”
楊榮厚站在田間,用手比劃著玉米植株的間距:“我們試過不少方案,最后採用了40厘米乘80厘米的寬窄行距種植模式。這樣在合理增加種植密度、便於滴灌帶鋪設的同時,保証了通風和光照。再加上水肥一體化的精准調控,能按需分次供應水肥。示范田的玉米種植密度,從傳統模式每畝約4300株提升到了約5500株。”
農業技術和智能設備的合力,正有效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壓力。數據最有說服力——示范區肥料省了20%,用水少了30%,產量比傳統模式提高20%以上,算下來一畝地能多賺500元。
如今,這片生機勃勃的玉米地成了當地農民眼中的“香餑餑”,常有人來取經。當農業技術深深扎根於廣袤田野,一幅高效現代化農業的新畫卷正在這裡徐徐鋪展。(記者高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