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愛心 匯聚成海——記山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臨縣志願者協會

臨縣志願者協會黨支部攜手多個黨支部開展“我幫抗美援朝老兵圓個夢”大型主題黨日活動為老黨員佩戴黨員徽章。圖片由臨縣志願者協會提供
“3月12日植樹節組織大家去種樹,想參加的志願者報名!”“明天去慰問抗美援朝老同志,有時間的志願者聯系我!”……打開臨縣志願者協會黨支部書記樊永亮的微信聊天框,9個志願者群立刻出現在眼前。“每次有活動就發在群裡,立刻就有人響應,大家都很積極。”正說著,樊永亮的手機就響起了消息提示音,“收到!”“我報名!”“隨時可以出發!”……
臨縣志願者協會,一支以“我奉獻、我服務”為信條的隊伍,在呂梁這片傳承著紅色基因的熱土上,年復一年地用雙手傳遞公益的溫度,用行動詮釋志願的力量。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生。臨縣志願者協會自2013年成立之初,便將“黨建引領”刻入發展基因。作為臨縣首個公益性社會組織,協會構建起“黨建+志願服務”的雙輪驅動模式,將20余名黨員志願者打造成為攻堅克難的“紅色引擎”。
“經常會有突發事件,泥石流、山體坍塌、地震救援,每次我們都積極組織救援隊送物資、搶救傷員。”樊永亮的動員總是充滿激情,“關鍵時刻,黨員必須沖在最前面!”
2023年京津冀洪災中,協會連夜組織20名志願者備勤,組建5人救援突擊隊星夜馳援。泥漿漫過雨靴、汗水浸透紅衣,但沒有人停下腳步。“看到老鄉們領到物資時的眼淚,所有的累都值了。”志願者趙順勤的一番話,道出了這支隊伍的情懷。
除了在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中沖鋒在前,民生為本這四個字也融入了協會每一位志願者的血液之中。從小小孩童到銀發群體,臨縣志願者協會將目光投向最需要溫暖的角落。十多年來,他們用“積小流成江河”的堅持,書寫著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一張相片、一台淨水機、一雙保暖棉鞋、一份運動裝備、一節安全課堂、一次節水宣講,臨縣志願者協會把溫暖和關懷送到了孩子們手中。4134名鄉村學子的純真笑容被定格,3021雙“愛心暖鞋”溫暖寒冬,1萬名兒童掌握防燙傷技能……
95歲抗美援朝老兵秦鳳岐,老伴已經離世,子孫們在外地工作,協會經常組織志願者幫老人收拾房間、清掃院裡垃圾,年關將近時,還上門給老人包餃子、貼對聯,和老人一起歡度佳節。“這些娃娃們,就和我的親生兒女一樣。”秦鳳岐看著屋子裡忙活的志願者,眼中泛起了淚花。
在臨縣,有不少像秦鳳岐一樣的老革命、老軍人,協會時刻關注老人們的身體狀態和家庭情況,逢年過節給老人們送上節日祝福和慰問品。“老前輩們都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流過血出過力的功臣,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們是值得敬佩、值得尊重的!”樊永亮說道。
怎樣賦予志願活動更大的價值,讓志願精神更好傳遞,也是臨縣志願者協會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樊永亮告訴記者:“面對新時代公益要求,我們以創新破題,為傳統志願服務注入時代智慧,生態保護、鄉村振興,這些都是我們在做的事情,我們想把志願服務融入家鄉的建設和發展當中。”
他們開發的“人人電商”助農平台,將臨縣紅棗、青塘粽子送上雲端,年銷售額突破120萬元,斬獲山西省青年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大賽銀獎。2020年創立的“大學生志願服務聯盟”,每年吸引近千名學子返鄉實踐,用抖音直播助農、AI技術優化公益項目,為傳統志願服務注入青春智慧。在生態保護領域,協會將“巡河護河”升級為“全民治水”行動。2021年“世界環境日”,會長樊永峰應邀參加生態環境部全國主場活動,登上央視新聞聯播。
十余載春秋,臨縣志願者協會累計開展志願服務3200余場,帶動4.6萬人次參與,服務時長超50萬小時。這些數字背后,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的生動演繹。從太行山麓到黃河之濱,從抗疫前線到救災現場,他們用平凡之軀筑起不平凡的豐碑。正如協會牆上那面簽滿名字的志願者旗幟所昭示的:當無數微光匯聚,就能照亮整個時代。
2021年,中共臨縣志願者協會黨支部委員會被授予“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榮譽的背后是對他們堅守的肯定,更是對新時代志願精神的生動注解。(秦嘉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