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走進民企看發展 | 朔州天植源合作社:一顆右玉瓜子,“嗑”出向陽經濟

武笑
2025年07月30日09:5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走進朔州右玉縣天植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生產車間,炒制瓜子散發的香味扑鼻而來。隨著智能化生產設備的高速運轉,一顆顆圓潤飽滿、色澤鮮亮的瓜子經過一道道工序后,最終成為成品瓜子。再經過包裝、稱重等工序,一袋袋瓜子打包成型,隨時准備裝車發貨。

“去年收購的230多噸原料,現在剩下的已經不多了。不過,再過一個月,今年的瓜子就能成熟了。”談話間,合作社負責人劉釗難掩自信。

7月底的右玉,天空湛藍通透,田野裡向日葵金黃色的花盤初露,在陽光的照耀下好似平地涌金。這片片花海,正是車間裡香瓜子的“前世”,也是右玉人播種下的“向陽產業”。

7月底的葵花花海。受訪者供圖

天植源合作社的故事要從2015年說起。當時,劉釗隻種植葵花,做原料銷售。靠著右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收益還算可觀。但好景不長,幾年后原料市場價格驟降,“最嚴重的一年,收入少了一半”,劉釗開始琢磨,光賣原料不行,得有自己的加工。

2016年,劉釗第一次嘗試深加工,炒了6000多斤瓜子。剛開始沒有銷路,他就拜托親戚的炒貨店幫忙代賣,可因為定價比普通瓜子高,問津者寥寥。劉釗索性把滯銷的瓜子打包送給親戚朋友、熟人鄰居。

沒想到,這一送送出了轉機。“你家瓜子貴是貴,但真的香。”不久后,開始有回頭客專門來找他買瓜子。

“貴有貴的道理”,劉釗心裡有了底,市場不缺瓜子,缺的是高品質的好瓜子。

准備進入生產加工的原料瓜子。人民網 馬夢迪攝

2019年,在右玉縣牛心山下,他的瓜子加工廠正式開工,從篩選到包裝的全流程生產線運轉起來,右玉瓜子從此開始“增值”。

在合作社的加工廠裡,加工設備簡單明了。第一道工序是“外形篩選”,通過設備剔除異形果實,隻留下符合“長2厘米、寬0.8厘米”標准的瓜子﹔接著是比重篩選,小石子、空殼被精准分離﹔再是色澤篩選,隻保留“白邊黑底”的優質品——劉釗笑稱,每顆合格的右玉瓜子都要“量身高、稱體重、看膚色”,50克重量裡剛好有210顆左右,顆顆均勻。

篩選后的瓜子進入炒制環節,180多度的烘炒機裡,瓜子隨著扇葉翻滾,漸漸散發出獨有的焦香。“火候很關鍵,多一分則糊,少一分則生,這樣才能炒出這股‘讓人忘不掉的香味’。”劉釗說。

右玉的土地,是孕育好瓜子的“沃土”。這裡空氣干燥,農作物病虫害少﹔夏季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能讓葵花籽積累更多的油脂和糖分﹔加上沙質土壤透氣好,種出的瓜子仁飽滿緊實。

但種出好瓜子,光靠天幫忙還不夠。為了保証品質,合作社選用的是三瑞363、瑞科757這類優質抗病品種,堅持從種子到成品全流程把控,統一發放優質種子,全程指導田間管理,甚至連採摘時間都有嚴格標准。還有“輪茬耕種”——葵花不能連茬種,一塊地種過葵花后,要輪種玉米、土豆等作物,五年后才能再種葵花,“不然土壤養分跟不上,還滋生各種菌群,會影響瓜子口感。”劉釗解釋道。

天植源合作社的瓜子產品。人民網 馬夢迪攝

天植源合作社的瓜子產品。人民網 馬夢迪攝

“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讓這份瓜子產業不再是“單打獨斗”。周邊村民看劉釗靠著高品質葵花賺了錢,30多人跟著加入種植隊伍﹔每年從田間管理到採摘,還要雇30多個村民幫忙。

劉釗算過一筆賬,每畝葵花地經濟收入有600元左右,插盤環節村民一畝地能有500到700元的收入,生產線上的工人一天能賺500元左右。2024年,該合作社年加工成品葵花籽能力達230余噸,年產值突破1000萬元。種植戶的腰包實實在在鼓了起來,周邊大量勞動力在種植基地、加工車間實現就近務工增收。如今,“牛心孕璞綠色瓜子”不僅佔據了朔州、大同、太原等省內重點城市的實體市場,更通過銷售,銷往西藏、海南、廣州等地。

眼下,葵花進入花期,劉釗和村民們剛結束一輪除草,正忙著准備割柄、插盤的工具。“插盤晾晒能讓瓜子更干爽,仁兒更飽滿。”田埂上,劉釗眼裡滿是期待。從最初1000畝的“試驗田”,到如今“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鏈,從單純賣原料到年產200余噸的加工企業……企業雖小,卻生動詮釋了“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的大道理。

車間裡,新一批包裝好的瓜子正在裝車﹔田野上,金黃色的花盤仍在陽光下搖曳。一粒小小的瓜子,在右玉人手裡,“磕”出了一片向陽的大產業。

(責編:麻潞、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