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 | 因綠而興 不止於“綠”

“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就是右玉縣種下的第一片樹林。”7月25日,站在朔州市右玉縣南山森林公園,順著右玉退休干部王德功手指的方向,人民網“行進中國”山西調研採訪團看見鬆濤陣陣。當初這個“不毛之地”,靠著代代接力的種樹行動,書寫著綠色奇跡。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夜晚土堵門。”位於晉蒙交界、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右玉縣,本就是大風口,起初林木覆蓋率不到0.3%。
“這裡原是風口,前面有條蒼頭河,當年人們叫它‘駱駝溝’。”王德功回憶,以前常年風沙不斷,哪怕小風掠過,風卷著沙一圈一圈轉,遠遠望去就像一隊隊駱駝。
右玉精神綠化豐碑。人民網 馬夢迪攝
昔日右玉,高寒干旱疊加風沙肆虐,年平均降水僅360毫米,年平均氣溫3.6攝氏度,年平均無霜期80天。“十山九無頭,河水向北流,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這是王德功童年裡右玉人的生活常態。
“要想風沙住,就得多種樹。”新中國成立后,右玉縣政府下定決心,要想人類在這裡生存,必須得讓樹先扎根。
從右玉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榮懷開始,一任接一任的縣委書記展開綠色接力,率領干部群眾堅持不懈植樹造林,70余年間,“沒有樹,栽下樹﹔樹不活,繼續種”的信念代代傳承。
兒時跟著父母種樹、上學時老師帶著植樹、工作后單位組織植樹、退休了堅持義務植樹,王德功種了一輩子樹。在右玉,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一代又一代人堅守信念,也在這份堅守中鑄就了“右玉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迎難而上、艱苦奮斗,久久為功、利在長遠。
“塞上綠洲”——右玉。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防風固沙就從這裡開始,先是堵風口,哪裡是風口就往哪裡種樹﹔哪裡是風沙源頭,就往哪裡栽。”王德功感慨,不遠處不到一公裡的地方,便是右玉第一個國營林場,在這裡建林圃、辦林校,同時專門培養種樹人才。
“你看這是小老楊,雖然不夠高大粗壯,卻耐寒抗旱、代代扎根,是鎖住右玉風沙的‘功臣’。”站在南山公園遠眺,一棵棵小老楊緊緊相連,層層疊疊鋪展至漫山遍野。
從最初試栽耐旱、易活的小老楊,到后來針葉闊葉混種,喬木灌木相結合,再到如今花卉草木相伴……經過不懈耕耘,右玉樹種從幾種增至30多種,藥用植物達45種,野生動物50多種,林木覆蓋率從不到0.3%擴大到57%。用王德功的話來說,右玉人克服萬難種活的樹,硬是把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
變綠,從來不是終點。如今,“右玉精神”在這片土地上開始了新的接力。
曾經作為固土樹木、充當貧苦人家生活燃料的沙棘,現在果、葉、籽全都是寶,被做成飲料、中藥、化妝品,成為了帶動鄉村振興的富民產業。據統計,右玉縣沙棘生產企業年加工處理沙棘果2萬余噸,生產各類沙棘產品5萬余噸,年產值超過3億元,帶動農戶明顯增收。
右玉縣沙棘研究所內展示的6個系列28種沙棘產品。人民網 馬夢迪攝
與此同時,昔日肆虐的狂風也被右玉人“馴服”。一座座風力發電機迎風旋轉,一片片太陽能光伏板熠熠生輝,將大自然賦予的風能、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輸送到千家萬戶。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既為右玉經濟注入新動能,也為生態保護添磚加瓦。“原來刮得人睜不開眼的風,現在‘俯首稱臣’成了清潔能源。”王德功笑著說。
2024年,長城一號旅游公路貫通,為右玉的文化旅游打開了新通道。當地還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養產業,建成了國內規模最大的馬產業基地、華北地區最大的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去年,全縣接待游客621.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5.83億元。
從荒漠到綠洲,從治沙到富民,當生態修復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綠”起來的不僅僅是山川:右玉沙棘成功獲批為地理標志証明商標﹔林下牧草支撐起10萬隻肉羊的生態養殖規模﹔生態景觀催生的文化產業,殺虎口長城腳下的“畫家村”常年聚集著全國各地的寫生團隊﹔以右玉治沙故事改編的音樂劇《塞上綠洲》成功試演……
從“擴大綠”到“轉化綠”,再到“享受綠”,“右玉精神”在這片土地從未停歇。(馬立明、桑莉媛、麻潞、武笑、盧鵬宇、董童、張超寧、馬夢迪、王帆)
點擊進入專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