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要聞

長治將作風建設的積極成果,轉化為服務群眾、溫暖民心的實際行動——

【一線調研】以作風之變引領發展之進

2025年08月05日08:03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雙向四車道連續暢通、港灣式站台安全舒適、交通標線清晰醒目……8月2日清晨,長治市威遠門路上,市民張先生搖下車窗感慨:“寬敞、順暢,出行不擁堵,政府把好事實事辦到咱群眾心坎裡了。”  

當日傍晚的體育公園,快遞小哥停車快步推門進入“長治驛站”,徑直走向免費飲水機,熱飯、避雨、歇腳、充電……以“微服務”為落腳點,“長治驛站”讓市民更多感受到家的溫馨與便利。

今年以來,長治市委將群眾的急難愁盼列為整改靶心,全市黨員干部轉變作風、躬身向下,自覺問需於民、問策於民、問效於民,把作風建設的實效體現到為群眾辦成多少好事實事上,全力推動“民聲清單”變“幸福賬單”。今年3月到7月,全市已整改完成民生實事18569件,通過新聞媒體先后8批次通報32條群眾關注、成效明顯的即知即改民生事項,受到廣泛好評。

推開家門問需於民

“民聲”變“民生”

威遠門路的擁堵曾是長治市民心中的“疙瘩”。沿線學校、醫院、商戶、住宅小區日益密集,交通流量越來越大,舊的公交車停靠站、行人駐足島卡在路中間,逐漸成為交通運行的“梗阻”。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長治市委主要領導了解情況后立即組織實地調研,與群眾面對面“問診”擁堵症結﹔住建、交警、園林多部門協同配合,快速啟動優化工程,晝夜奮戰。很快,16個公交站台被改造成港灣式站點,路口行人駐足島拆除釋放空間,交通標線重劃煥新,“微創”治“梗阻”,“堵路”變通途。

聚焦就業、教育、醫療、托育、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長治市909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扎進街巷村落——362所學校食堂“安全眼”全覆蓋,長興路綠化帶“瘦身”騰出休憩長椅,襄垣縣改造維修四座交通主干橋梁,黎城縣洪井鎮48小時修復機電井保障信社村308人用水……

操作簡單、辦理速度快,是群眾對政務服務最朴實的期待。7月29日,長治市行政審批大廳裡,市民汪進先捏著剛剛注銷的道路運輸証發愣:“一會兒工夫就辦妥了!”

汪進先的驚喜得益於長治在全省率先探索開展即辦件授權政務服務中心窗口直接辦理改革舉措,全市將152項風險較低、程序簡單、條件成熟的審批事項,授權至市政務服務中心,實現即來即辦。更讓汪進先暖心的是,工作人員走出櫃台隔擋,圓桌旁“肩並肩”幫填表。“像老友幫忙,絲毫沒有拘束感。”他笑道。

從“能辦”到“簡辦”“快辦”,改變還有更多。多部門審批、程序繁瑣、耗時過長,一直是工程建設項目的痛點堵點。為此,長治立足“全過程、全鏈條”理念,提供涵蓋服務事項清單、事項辦理指南、辦理流程圖、審批時序圖等內容的“一項目一手冊”服務,服務專員和幫辦代辦員將辦理所需的流程、時限、條件、材料等提前告知,並按照集成辦、並聯辦的要求,科學組織審批時序,最大限度地壓縮審批手續辦理時間。

“為我們定制的項目審批方案裡,有每個事項的材料要求,還有整個項目全部的審批流程圖,看完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說起審批部門的幫辦代辦服務,市供水保障管線及配套設施工程手續經辦人程斌贊不絕口。

聚焦熱門問策於民

“熱命題”變“暖話題”

80平方米違建在連夜整治中轟然倒地,“熒光綠”車位如藤蔓舒展,六塊顯眼的“牛皮癬”廣告順利移除……一度飽受詬病的城隍廟景區周邊,在城管部門與交警部門的配合中,以長治市“文明交通品質提升行動”為契機,疏解“堵點”,整治“容顏”,古建群重獲舒展空間。  

在多年堅持貫徹新生兒落地參保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對不滿3周歲且在集中繳費期內按規定參加次年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嬰幼兒,由市縣財政全額資助其個人繳費部分,全市近6萬名0—3周歲嬰幼兒受益,降低家庭育兒成本。

“一手聯銀行、一手牽企業”,長治市發展改革委聯動金融監管、銀行等部門登門跑腿,持續深化“千企萬戶大走訪”行動,累計為11721戶企業授信253億元,向11698戶企業發放貸款225億元,政企同心為發展提效。

聚焦民生領域最突出最迫切的問題,長治及時將群眾意見建議轉化為工作思路、整改整治經驗轉化為政策舉措,探索在市級層面制定更具針對性、更加精准的長效機制。截至目前,共建立、修訂、完善相關制度1665個。

創新一批為民辦事機制。深入實施“太行先鋒”全域黨建示范引領工程,分領域培育“太行先鋒”示范黨組織和評選“太行先鋒崗”模范共產黨員,組建黨員志願服務隊7265個、先鋒隊突擊隊5464個,設立黨員先鋒崗1.92萬個、黨員責任區1.41萬個,7萬余名黨員社區報到,著力收集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急難愁盼問題。

完善一批推動發展機制。以“小切口”改革推動發展環境“大提升”,聚焦工程建設、房地產等重點領域,創新建立不預設議題、不限定范圍、不回避矛盾的“三不三清單”政企座談機制,收集企業訴求38條,形成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效果清單,切實將改革成效轉化為制度成果。

健全一批基層治理機制。長治市紀委監委會同市委組織部、市農業農村局制定全市規范提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兩員三平台”的若干措施,推動實現村級“三資”信息應錄入盡錄入、應公開盡公開,推進基層“小微權力”陽光規范運行,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

從民生溫度到發展速度,從企業獲得感到基層治理力,在長治,制度再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干部作風最鮮活的體現。

叩開心門問效於民

“要我辦”變“我要辦”

以正確政績觀“校准”干部作風,長治通過台賬式管理、清單化銷號、節點化督辦,對長時間“正在處理”亮出“紅黃牌”,倒逼“限時辦結”,切實將作風之變扎進泥土、“惠”入民心。

服務升級“增效能”。長治市行政審批局將152項事項“窗口直辦”,即辦率超50%,工程審批“預審+幫辦”助力項目盡快落地。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將退役報到、戶口登記、社保接續等9項手續納入軍人退役“一件事”集成服務項目,辦理時間縮短23天。市司法局推行法律援助“市域通辦”,幫助群眾跨區維權62次。市規自局設立小區登記服務點、“登記難”專項辦理窗口,整治不動產“登記難”。潞州區推進幫辦代辦,“智能小助手”重構242項服務場景,實現7×24小時在線答疑。潞城區社保認証“上門辦+終端辦”惠及3.5萬人。長治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創新打造“校企家”聯動模式,開拓畢業生就業崗位1400余個。

環境整治“提品質”。長治市委社會工作部、交通、城管等部門聚力,優化完善“暖新驛站”274個,建成“司機之家”39家,提質城市驛站26個,打造友好場景37個,辦好新就業群體“暖新紓困”實事。市住建局推進住宅小區內新增24024個電動自行車充電端口、5616套高層電梯智能阻車系統,根治“飛線充電”。市城管局聚焦主城區公廁品質提升,完成95座公廁升級改造,169座公廁全部達到“三無兩有”標准。

優化交通“通梗阻”。市工信局更新新能源公交車60台、換電450輛,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和服務水平。市交通運輸局實施農村公路提質增量工程,基本形成層次清晰、功能完善、內通外暢農村公路網絡。武鄉縣打造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日處理快遞萬件,破解“快遞不快”難題。沁縣打通太焦高鐵連接線交通堵點,解決沿線1.6萬名居民出行難題。

民生保障“兜底線”。市民政局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站點覆蓋率提升至51.2%,為5367名城鄉特困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市殘聯為480名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救助,為888名殘疾大學生發放助學資金423.2萬元。市衛生健康委免去全市孕婦產檢挂號費,並推進46所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互認檢驗項目94項,切實減輕患者負擔。市生態環境局規范化建設60處農村水源地,保障11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

基層治理“解急難”。市水利局完成農村供水維修養護工程108處,受益人口15萬。市供銷社創新開展“流動供銷進山村”,為8個縣區30余個偏遠村落近萬名群眾配送農資和生活用品7大類50多個品種。上黨區加緊實施供暖設施改造提升工程,切實保障今冬供暖質量。長子縣農村供水工程維修建設項目全部完工,惠及7個鄉鎮21個村庄2.29萬人。

即知即改民生實事件件樁樁,見力度、見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整改18569件民生實事,其中,優化營商環境方面1294件,教育方面1924件,醫療方面976件,交通出行方面2605件,就業方面495件,社會保障方面3572件,城市品質提升方面1830件,其他方面5873件。

硬作風“破題”,暖服務“答題”。在長治,各級各部門動真碰硬的工作力度與用心用情的服務溫度交織,作風轉實在點滴變化中正愈來愈可感可知、可親可近。(記者白續宏 通訊員李雨桐)

(責編:武笑、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