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民聲 辦實事 解民憂 暖民心
長治:全力推動“民聲清單”變“幸福賬單”

改造后的長治市潞州區威遠門路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張海 攝
位於體育公園的“長治驛站”是長治市功能最齊全、設施最先進、服務最暖心的全民24小時城市驛站。牛子儒 攝
位於潞州區太行東街698號的綠能慧充園區,是一個集吃飯、休息、汽車充電、娛樂於一體的出租汽車司機驛站,自建成以來,吸引了許多司機師傅來此“充電”。牛子儒 攝
通過“三河一渠”水質提升綜合治理工程,長治市呈現出“碧水城中流,人在畫中游”的生態美景。張海 攝
今年以來,長治市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民生”跟著“民聲”走,將“群眾呼聲”作為決策坐標。全市黨員干部轉變作風,自覺問需於民、問策於民、問效於民,將作風建設成效切實轉化為解民憂、暖民心的實際行動,全力推動“民聲清單”變“幸福賬單”,用作風“硬度”換取民生“溫度”,用執行“力度”贏得民心“甜度”。
交通優化升級,百姓拍手稱贊
雙向四車道連續暢通、港灣式站台安全舒適、交通標線清晰醒目……8月5日,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驅車行駛在威遠門路上,市民李女士感慨:“寬敞、順暢,出行不再擁堵,政府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了。”
威遠門路是長治市主城區南北方向重要交通干道,隨著沿線學校、醫院、居民區日益密集,交通流量越來越大,原有道路機動車道中間的公交車停靠站、行人駐足島等,逐漸成為交通運行的“梗阻”,機動車流線不順暢,高峰期極易出現交通擁堵、通行緩慢等問題,群眾反映呼聲強烈。
長治市委主要負責同志深入威遠門路實地調研,詳細了解交通狀況和群眾訴求,明確解決問題的方向路徑。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道路優化改造工作。市政協委員就公交站台遷移、交通優化等積極建言獻策。市住建部門與交警、公交、園林等多個部門協同配合,反復研究優化方案,快速啟動威遠門路公交車站改移及交通優化工程——通過微改造,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市民的出行滿意度。
項目建設過程中,市住建部門24小時晝夜施工,對沿線16個公交站台進行分類遷移、合理撤並,變更為港灣式站點,撤銷路口駐足島、釋放路口空間,重新施劃交通標線,方便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的同時,實現道路中間雙向四車道的連續順暢。
從“堵”到“通”,不僅是一條道路的蝶變,更是一場黨員干部“以優良作風凝聚民心”的鮮活實踐。
面對網絡上群眾對改善廟道巷交通狀況的呼聲,長治市迅速開展道路交通秩序治理,在不影響商戶經營、不佔用盲道的前提下,增設非機動車熒光綠車位,重新施劃機動車停車區域,完善標識標線,讓老街巷有“顏”又有“序”。
針對部分道路人行便道狹窄、通行不便的群眾訴求,長治市啟動文明交通街道提升改造工程,對長興路、紫金街進行微改造,更換破損的人行便道鋪裝,對便道綠化帶進行合理“瘦身”,增加非機動車輛停車位,增設木質座椅,用“繡花功夫”織補城市肌理。
條條街道小巷,是連接城市的“毛細血管”,更是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連心路”。長治市堅持“民生”跟著“民聲”走,持續推進城市交通治理現代化,用執行“力度”贏得民心“甜度”。(劉曉榮)
“一紙互認”,暖到就醫群眾心坎上
重復拍片、反復抽血、多頭檢查……對於在多家醫院輾轉就診的患者來說,不僅耗時耗錢,更是沉重的身心負擔。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就醫重復檢驗檢查問題,長治市衛健委以“一紙互認”惠民工程為抓手,切實減少群眾在就醫過程中的重復檢查、多頭跑腿現象。這並非局部優化,而是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的醫療服務變革。
首先是全域覆蓋,互認范圍實現跨越式“擴面”,從最初的少數大醫院,延伸至全市46所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5所社會辦醫院、4所獨立設置的體檢中心、127所鄉鎮衛生院以及2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市衛健委醫政科負責人陳沙介紹:“如今,無論在市區三甲醫院,還是家門口的基層衛生院,只要檢查項目在互認清單內,患者攜帶的有效檢查結果都能被認可,真正實現‘基層查、上級認’,避免大量重復檢查。”
互認項目也在持續“提質擴容”。檢驗互認項由原來的10類85項大幅增加至94項﹔檢查互認項目更是新增3大類共計320項,涵蓋更多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及超聲等項目。同時,對135個原有檢查項目組套進行優化,使互認更加精准、便於操作。
作為醫療機構間檢驗結果互認的有效延伸,長治市衛健委在全省率先建成“區域雲影像平台”,搭建雲PACS、影像遠程診斷、影像雲共享、數字影像服務、雲教學、分析監管等功能系統,積極打造三級醫療機構、二級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上下貫通的影像協同診療模式,為檢驗結果互認提供信息化支撐。患者檢查完成后,第一時間即可在手機上查看影像檢查數據和診斷報告,加快患者就診流程,真正做到省時省力省錢。
一項項扎實的數據,生動印証了“互認”帶來的實在變化:截至目前,全市醫療機構間已累計實現檢驗檢查結果互認62817次。這一數字的背后,是數萬人次的患者免除了不必要的奔波和排隊﹔是為眾多患者節省醫療費用支出﹔更是縮短就醫等待時間,讓群眾就醫更便捷。(馬慧榮)
優化審批服務效能,從“簡辦”到“快辦”
“喝杯水的工夫就辦好了,沒想到能這麼快。”7月30日,長治市行政審批服務大廳,剛辦理完道路運輸証注銷業務的王先生滿臉笑意。
以往,辦理道路運輸証注銷,需要先到服務窗口現場提交申請和相關資料,等待后台審批人員審核后方能辦結。如今,在窗口直接辦理,幾分鐘就能拿到注銷結果,審批效率大大提高。
為縮短群眾辦事等待時長,提高辦事效率,長治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在全省率先探索開展即辦件授權政務服務中心窗口直接辦理改革舉措,分5批次將醫師及護士執業注冊、道路旅客運輸從業資格認定、導游証核發等152項風險較低、程序簡單、條件成熟的審批事項,授權該市政務服務中心,各類行政審批事項辦件量51.2%以上在窗口實現即來即辦。
針對即辦件量大、窗口排隊時間長的現象,該局在保留綜合受理窗口的同時,打破以往窗口辦理、櫃台辦理的服務方式,把“審批服務窗口”前移,推行圓桌式“肩並肩”幫辦代辦審批服務模式,工作人員走出櫃台,與辦事群眾面對面溝通,提供手把手指導,讓他們有了專屬“政務管家”,拉近了辦事群眾與工作人員的距離。
操作簡單、辦理速度快,是群眾對政務服務最朴實的期待。今年以來,長治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以企業和群眾滿意為標尺,扎實開展“服務提升年”行動,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優化辦事流程,提升服務質效,最大化便民利企,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易辦”“快辦”轉變,讓企業和群眾感受到新變化新成效。
多部門審批、程序煩瑣、耗時過長,一直是工程建設項目的痛點堵點。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長治市審批部門樹牢“全過程、全鏈條”服務理念,切實當好“店小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領域,提供“一項目一手冊”服務,科學組織審批時序,最大限度地壓縮審批手續辦理時間。據了解,通過全程幫辦代辦服務,項目申報材料准備時間節約一個月左右,項目開工時間平均提前一個半月。(劉曉榮)
建設“長治驛站”,提升城市品質
8月3日,上黨門廣場,晨練的市民熱情高漲。西側剛拆去圍擋的新建筑前,幾位市民正踮腳張望著裡面透出的暖光。“聽說這兒以后能歇腳喝水,鍛煉完不用急著回家啦!”王大媽的話語裡滿是期待,也道出了這座城市最朴素的民生關切。
這座被周邊群眾牽挂的建筑,正是長治市今年重點打造的一處“長治驛站”。從選址到落地,它的每一步都浸潤著民生溫度。長治市城市管理局梳理12345政務平台群眾訴求,綜合考量人流量、設施配套等十多項指標,邀請社區工作者、晨練愛好者開了多場“板凳會”,最終將原潞陽門路的“長治驛站”調整至上黨門西側。
城市驛站是一座城市的“公共會客廳”,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溫度”,也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治理服務水平。位於市體育公園24小時開放的“長治驛站”是目前該市主城區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旗艦驛站”,不僅外觀設計新穎,而且內部功能齊全,1800平方米的超大空間,設有便民服務區、城市書吧、文創展區、健身區等服務功能區,配備有休閑桌椅、微波爐、飲水機和應急藥品、充電設施等,免費為市民提供熱水、飯菜加熱、充電、臨時休息、緊急避雨、閱讀、健身等諸多便利服務,被市民親切稱為“街角客廳”,成為展現城市溫度的新地標。
長治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元海波坦言,今年以來,立足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一場以“小空間”撬動“大民生”的改造在主城區悄然展開。長治市對主城區原有的25座城市驛站進行全新改造升級,更名為“長治驛站”,進一步完善功能設施,更加注重體現人文關懷,傾情打造集休閑、應急、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共享空間,為廣大市民創設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喝水、累可歇腳的“避風港”。
小驛站連著大民生。民生從來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如廁時的安心、休息時的舒適,是被重視的歸屬感。一處處“長治驛站”正在細微處繪就“暖城”畫卷,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日常點滴中觸摸城市溫度,感受民生厚度。(張瀚予)
強化兜底保障力度,守牢民生底線
“我和老伴因為名下的蔬菜種植園不符合條件,以為這輩子都申請不到低保了。沒想到,今年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按照新規定重新評估,讓我們老兩口每月能領到444元低保金。”8月1日,在平順縣苗庄鎮苗庄村,68歲的閆小英老人至今記得工作人員上門宣講政策的場景。
閆小英老人的歡喜,源自長治市民政局出台的《長治市強化兜底保障助力鄉村振興十條措施》。
隨著社會發展,傳統社會救助體系逐漸暴露出政策模糊、認定標准滯后等問題,折射出傳統救助政策與現實需求的脫節。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民政工作的“風向標”。長治市民政局組成調研組,在田間地頭、在百姓家中,認真記錄每一條建議,梳理出政策不清晰、財產認定不合理等具體問題。
在多方調研基礎上,該市民政局聯合相關部門,經過反復研討打磨,出台《長治市強化兜底保障助力鄉村振興十條措施》,涵蓋社會救助動態管理、救助范圍、救助程序、認定標准等十方面35項明確規定,為全市精准認定救助對象,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其中,明確保障期、12個月漸退、喪葬救助、醫前救助、死亡分類停保、研究生救助規定、擴展重病范圍等7項創新舉措為全國首創首提。而另外28項全省首次明確的政策細則,如同一把把“金鑰匙”,精准解鎖社會救助的痛點、堵點,為全省社會救助工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
為了讓政策落地見效,長治市民政系統開展“千名干部進萬家”活動,工作人員帶著宣傳手冊走村入戶,通過舉辦政策宣講會、發放宣傳資料、一對一講解等多種形式,切實將政策“溫度”轉化為民生“厚度”。
一串串躍動數字的背后,是長治民政書寫的溫暖答卷:自《長治市強化兜底保障助力鄉村振興十條措施》落地以來,891名重病患者、1293名重殘人員被穩穩納入低保,2855名支出型困難人員獲得兜底保障,5420人因政策放寬重獲生活希望,711名城鄉特困人員有了依靠,38448人次通過臨時救助渡過難關,585戶家庭在漸退政策中平穩過渡。(劉婷婷)
“流動供銷”,打通山村服務“最后一公裡”
7月27日一早,晨霧未散,盤山公路上傳來一陣熟悉的引擎聲。沁縣楊安鄉許庄村村民王大娘快步走向村口,遠遠望見那輛印著“流動供銷進山村”字樣的白色貨車,布滿皺紋的臉上綻出笑容:“可算把你們盼來了!”這輛貨車載著各式各樣的日雜用品,更載著許多偏遠山村的希望。
隨著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留守老人面臨“買難”“賣難”雙重困境:去趟鎮上路途遙遠,購買生活用品和農具十分不便﹔自家種的玉米、小米滯銷家中,豐收年景卻換不來實打實的收入。這些看似瑣碎的民生難題,折射出山區公共服務體系的短板。
“群眾的需求在哪裡,供銷社的服務就延伸到哪裡。”長治市供銷社業務科科長陳浩說,“基層調研中,我們發現群眾反映最突出的是購物難問題,有的村距離鄉鎮集市十幾公裡,老人買袋鹽都要走半天路。”經過反復研究,2025年春,“流動供銷進山村”服務活動應運而生。
每周,各村聯絡員通過微信群、村廣播收集村民需求,形成“需求清單”﹔供銷社統籌農資企業、商超供應鏈,生成“配送清單”﹔志願服務隊和社屬企業專業配送車隊規劃最優路線,確保物資准時送達。
“群眾點單、供銷派單、車隊送單”的模式,讓長治市供銷社服務隊做到了精准配送。在春耕備耕期間,沁縣楊安鄉農民對鐵鍬、鋤頭等農具需求激增,供銷社緊急調貨,第二天就把農具送到了農民手中﹔在潞城區微子鎮,服務隊結合當地特色農業種植情況,專門准備了優質種子和有機肥,受到村民熱烈歡迎。
市供銷社服務隊既是送貨員,也是政策宣傳員、民情收集員。服務隊在發放化肥的同時,還為村民現場講解果樹病虫害防治技術,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新開發的“長治數字化供銷服務平台”,這個平台不僅能讓村民手機下單購買商品,還能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實現“雙向流通”。
據介紹,自流動供銷服務開展以來,長治市的供銷服務車已經走過了36個村庄,累計服務群眾近萬人次。這場始於群眾需求、成於創新實踐的服務變革,不僅解決了山區群眾的實際困難,更架起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任家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