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南四北”到“三鏈融合”
運城:向“特”要競爭力 以“優”強生產力

絳縣殷紅的山楂、平陸素白的百合,萬榮枝頭碩大的蘋果、臨猗蟹塘涌動的金波,永濟鹽鹼地躍起的青亮對蝦、聞喜塘池中脆嫩的玉藕……麥香混合著果香、茶香、蟹香,在河東大地上彌漫,一幅由“特”和“優”繪就的現代農業畫卷徐徐展開。這些生長在運城沃土上的特色農產品,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發展現代農業最寶貴的資源和競爭優勢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山西農業的出路在於“特”和“優”。省委、省政府深入踐行“特”“優”戰略,實施穩糧保供,提升糧食產能,發展有機旱作,打造品牌並建設生產基地,推進全產業鏈,培育市場主體集群和加工園區,強化質量品牌管控與市場拓展,推動“特”“優”農業高質量發展。借著政策東風,運城正努力從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跨越。
2024年,蔬菜(瓜果)產量261.43萬噸,中藥材播種面積達76.1萬畝,水產品產值超過4.5億元……作為全省的“果盤子”“菜籃子”,運城市聚焦農業現代化,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發展“特”“優”農業、工業農業、品牌農業、數字農業“四個農業”,狠抓南糧北植、南菜北種、南茶北栽、南魚北養“四南四北”農業產業轉型,蹚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
運城“特”字文章,核心在於充分發揮本地獨特的資源條件,打破傳統種養的空間限制。
6月底,在臨猗縣黃河大閘蟹養殖基地,蟹農們正小心地將180萬隻花生米大小的“豆蟹”撒入水中,這些中華絨螯蟹幼蟹將在此進行為期18個月的養殖。
“臨猗黃河灘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沙質底非常適合大閘蟹活動及藏匿,長期下來蟹鉗格外健壯有力。這裡養出的黃河大閘蟹,肉質緊實鮮美,蟹黃更是飽滿豐腴。”上海道宏蟹業總經理吳長花說。
“橘生淮北”的奇跡不止於此——
萬榮在黃河灘涂孕育出畝產700公斤左右的水稻,帶動周邊發展水稻6萬余畝,“榮后大米”以14元/公斤的價格打入北京市場﹔
夏縣、平陸、臨猗攜手打造“夏鮮蔬菜產業園”,種植的供港蔬菜利用時間差錯峰上市,畝均收益超5萬元﹔
夏縣泗交鎮海拔1200米的山坡上,山東茶商陳厚珉耗時15年培育出抗寒耐旱的“厚民晉茶”,600余畝茶園年產值達1200萬元,北緯35度的山腰飄起江南茶香﹔
永濟鹽鹼地“咸水生金”,成功躍起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等鮮活水產,畝產超800斤……
這些依托獨特地理氣候、大膽突破傳統種植養殖禁區的探索,將空間資源的“特”轉化為錯位競爭的優勢。2024年,全市“四南四北”相關產業綜合產值達2.84億元。
運城“優”字破題,關鍵在於提升品牌價值、鍛造產業筋骨、注入科技動能。
在價值鏈前端,“運城蘋果”“臨猗蘋果”躍居中國果品品牌價值百強榜,“夏縣西瓜”摘下全國西瓜品牌價值桂冠﹔一年內新增103個綠色有機食品、“圳品”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總價值飆升至177.42億元,三項增量領跑全省﹔55家龍頭企業閃耀國內外展會舞台……品牌引領效益躍升得到生動詮釋。
在產業鏈后端,以工業思維賦能農業生產。優質果蔬、飲品釀品等五大產業集群崛起,精深加工推動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326億元﹔“一枚雞蛋”在晉龍集團臨猗項目中延展出液蛋、蛋粉的高附加值序列,帶動養殖戶人均增收3200元﹔投入1705萬元扶持龍頭企業和新注冊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幫助9家企業通過農產品深加工貸款擔保基金獲得擔保貸款4792萬元……“龍頭企業+產業集群”的深度結合,讓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能創造效益。
在科技加持上,夏縣、芮城作為智慧農業示范縣,“棚掌櫃”系統使水肥成本降低25%,同時還能增產20%—30%﹔厚民茶園裝配智能滴灌系統,實時監測土壤濕度變化,通過雲端數據調整澆灌方案﹔永濟南美白對蝦養殖棚內安裝水質監測儀,利用AI算法生成增氧方式……
“從‘四南四北’改變農業布局,到品牌、科技、加工‘三鏈融合’提升價值,‘特’‘優’的協同作用,正在重塑運城農業的面貌。”運城市農業農村局技術園藝站站長徐雋銘說,把特色資源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用科技為產業鏈持續增值,運城的實踐表明,這條“向特色要競爭力、向優質要生產力”的道路,正推動著傳統農業大市的成功轉型。
數據賦能田疇,智慧澆灌希望,品牌打開銷路,科技助力增收。這張以“特”“優”為底色的運城答卷,最終落筆在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詩行,為黃土地注入了奔騰不息的時代動能。(記者李寧波 郭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