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軍號、鑄字機——
鮮血熔鑄巍巍太行

![]() |
黃崖洞保衛戰崔振芳的軍號。 |
![]() |
《新華日報》華北版的鑄字機。 |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位於革命老區山西武鄉縣,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抗戰歷史的大型革命紀念館。6554件抗戰文物、134件國家一級文物,講述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八路軍強渡黃河,挺進山西,依托太行山脈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英雄故事。
展廳裡有一雙草鞋,上面的棉線已經斷裂,這是葉成煥團長犧牲時穿的。抗日戰爭爆發后,葉成煥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團長,率部先后參加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等著名戰斗,為129師在全面抗戰初期的“三戰三捷”作出重大貢獻。
長樂村戰斗中,葉成煥在高坡上觀察敵軍情況時被子彈射中頭部。當戰士們抬著他后撤時,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隊伍,隊伍呢?”葉成煥犧牲時年僅24歲。長樂村村民董來旺為他整理遺物時,看到葉團長還穿著一雙破舊的草鞋,趕忙拿來一雙布鞋給他換上,並將這雙草鞋保存下來。朱德特地從八路軍總部趕來,向葉成煥遺體告別。129師師長劉伯承在追悼會上說,葉團長沒有辜負黨的教育,終於成為一個很好的布爾什維克。
展櫃裡有一把殘缺的軍號,銅管布滿彈痕,喇叭口扭曲變形,彎曲的手柄上五道指痕深嵌銅胎。這把軍號的主人叫崔振芳,山西洪洞縣人,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參加黃崖洞保衛戰時犧牲,年僅19歲。
1941年11月,日軍集結5000精銳部隊進犯黃崖洞兵工廠。11日拂曉,崔振芳所在的七連駐守天險“翁圪廊”——通往兵工廠的最后屏障。中午時分,日軍在數次進攻失敗后,開始釋放毒氣。崔振芳強忍咳嗽,用盡氣力吹出防毒號令。最慘烈的搏殺發生在下午3時左右,日軍分三路強攻南口,崔振芳和另一名小戰士衛世華利用地形投擲手榴彈,堅守在吊橋邊上。戰友衛世華犧牲后,崔振芳獨自扛起兩箱手榴彈,先后投出120余枚手榴彈,炸死日軍數十人。突然,一發炮彈在身旁炸響。身材單薄的他,跪著把軍號抵在石頭上。
經過八晝夜激戰,兵工廠保住了。戰士們打掃戰場時發現,崔振芳的手指仍緊扣著軍號,牙齒與號嘴已經熔鑄在一起……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裡,1700多名太行號兵把年輕的生命譜成了永恆的號譜。他們平均年齡不足20歲,最小的隻有13歲。
抗戰歲月裡,新聞不僅是信息,更是凝聚人心的旗幟、刺向敵人的利劍。展廳裡,國家一級革命文物、華北《新華日報》印刷廠使用過的鑄字機,見証了廣大新聞戰士對敵斗爭的崢嶸歲月。
1939年1月1日,《新華日報》華北版在山西沁縣后溝村創刊,這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機關報,也是華北敵后第一份鉛印報紙。報社初創,在日寇重重封鎖下,物資匱乏。沒有紙,報社全員就收集破布、爛鞋,用小毛驢推磨碾紙漿制成麻紙﹔沒有油墨,就從山上砍來鬆枝,燒出油墨。為保証報紙印刷,《新華日報》華北版社長兼總編輯何雲和工作人員越過日軍數道封鎖線,幾經輾轉將這台珍貴的鑄字機從重慶背到沁縣。
百團大戰期間,何雲帶領記者日夜戰斗在最前沿,即審即刻、即校即印,以最快速度報道八路軍戰士英勇殺敵事跡,極大鼓舞了廣大軍民的斗志和信心。
《新華日報》華北版的發展壯大,引起敵人的關注和恐慌。1942年5月,日軍調集3萬余兵力,企圖摧毀八路軍總部,並把摧毀《新華日報》華北版列為重要作戰目標。為保護這台鑄字機,何雲等人將其秘密掩埋在武鄉縣大坪村的一處房屋之下。不幸的是,5月28日清晨,何雲在突圍中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7歲。與他一同倒下的,還有黃君玨等40多位新聞戰士。
報社先后經歷了6次反“掃蕩”,7次搬家。盡管轉戰頻繁、炮火連天,卻堅持出版,從未中斷。1943年9月,《新華日報》華北版終刊,共出版896期。新聞戰士以筆為槍打擊敵人,用生命保護黨的宣傳陣地。
80多年前,無數英雄的中華兒女在太行山上浴血奮戰,用血肉之軀筑就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銅牆鐵壁,孕育出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
(作者為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副館長,本報記者付明麗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6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