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深處,“守護接力”跨越20多年
人民日報看山西 | 秦海鬆與村民們的“百家情”

![]() |
元有才做好晚飯后和秦海鬆一起吃。 |
![]() |
桑建國教秦海鬆寫名字,秦海鬆高興地展示。 |
![]() |
秦海鬆跟村民王翠青一起干農活。 |
![]() |
秦海鬆和村民們在一起。 |
![]() |
桑建國正給秦海鬆理發。 |
![]() |
大山深處的七子溝村。 |
天色漸晚,太行山深處的七子溝村升起炊煙。71歲的村民元有才在灶前做飯,52歲的村民秦海鬆在門口劈柴、壘柴。
面條煮好了,元有才拍拍秦海鬆的肩膀,往灶台一指,秦海鬆便默契地收起工具,跟著去盛面——這樣的“百家飯”,秦海鬆一吃就是20多年。
這裡是位於太行山腹地的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東寺頭鄉,山連山、溝套溝,村民居住分散,秦海鬆就出生在原黃崖溝村的白荊樹凹自然村。2021年,這裡隨黃崖溝整體並入了七子溝村。
秦海鬆先天聾啞,且有三級智力殘疾,3歲時母親去世,7歲時父親去世,大伯將他撫養成人。大伯去世后,他便獨自生活。
“當時,每次見到海鬆,他的臉和衣服總是黑黑的。有次到他屋裡,發現鍋裡不知放了幾天的玉米糝都長了毛。”時任黃崖溝村村支書的桑春玉看著心酸,心裡想著,必須把海鬆接過來照顧好。
2004年8月,時任黃崖溝村婦女主任的程變蓮騰出家中一間房,桑春玉帶著4個村民開著三輪車幫秦海鬆搬家,31歲的海鬆就這樣從山上的家搬到了黃崖溝村,和村民們住在一起。
剛搬下來的時候,海鬆行李裡有些衣服長了虫。程變蓮生起一堆火,用木棍挑起衣服,拿笤帚在火上朝衣服裡子、領口使勁拍打,再把衣服洗淨、晒干。
“一開始,海鬆戒備心很強,有時候還用石頭扔我們,但村裡誰也不和他計較。”七子溝村黨支部副書記申廣軍說。
半年后,村裡給海鬆騰出一間空房,給他准備鍋碗瓢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可慢慢地,大家發現,讓海鬆一個人做飯不是長久之計。有時候,他做一次面條能倒出半盆面﹔有時候,煮米飯放水太少煮不熟。
2005年秋天,黃崖溝村黨支部成員、村委會成員和村民小組組長一起開會,大家決定輪流照顧海鬆。
當時村裡的34戶人家裡有26戶主動報名。村民們抓鬮確定順序,大家輪流,每戶村民負責海鬆2天的飲食,不管刮風下雨、無論年節假日,輪到誰家誰負責。
漸漸地,海鬆能吃飽飯了,精氣神也好不少。別人對他笑,他也笑,見人開始主動打招呼了。
“海鬆胃不好”“他愛吃面,愛吃炒雞蛋”“他捂著肚子彎著腰就是胃難受,要趕緊給找胃藥”……海鬆的生活習慣已經是村裡人記在心上的默契。
年深日久,承諾始終在接力。雖然鄉親們的日子稱不上優渥,但“照顧海鬆”這個約定,沒有一戶中途放棄。為了方便他記憶,20多年來,照顧的順序也未曾變過。
8月7日,臨近中午,海鬆溜達到了村民桑建國家,他用食指和中指在腦袋上比劃幾下,笑了笑,桑建國立刻明白——海鬆覺得頭發長了。
搬來板凳、拿出推子,桑建國開始給海鬆理發。“之前,老書記和我父親經常給海鬆理發,現在他們年齡大了,這活兒就由我接了過來。”桑建國說。
理完發,桑建國拿出一把掃帚說:“你看,這是海鬆扎好給我的,平時修镢頭、鐮刀這些農具他也在行。海鬆知道大家對他好,也想著主動幫大家多干點活。”
閑暇時,桑建國還嘗試教海鬆認字。桑建國會在白紙上畫一個人頭,寫上“秦海鬆”3個字,告訴海鬆這是他的名字。“我兩個女兒都不在村裡,海鬆就像自家人一樣,和他在一塊,我挺高興的。”桑建國說。
在村民們的精心照料下,海鬆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不管到了誰家,大家看他衣服臟了就負責給他洗。”申廣軍說,逢年過節,村裡會給他添新衣,海鬆要是生病,村醫就幫他看病抓藥,從沒收過費用。
上世紀80年代起,海鬆被當地政府按“五保戶”供養,每年可獲得一些補助。
冬天,海鬆家裡的熱風機常常全天開著,每月電費不少。收電費時,申廣軍總會默默把海鬆那份一塊兒交了,不去動他卡裡的錢。“海鬆年紀漸漸大了,村裡人年紀也大了,將來他不能沒人照顧。”申廣軍計劃著,以后卡裡的錢可以留著給照顧海鬆的人發補助,或者留給海鬆看病應急。
海鬆不會看表,左手上卻常常換著手表戴。元有才上小學六年級的孫女元世清說:“他喜歡手表,我媽媽從外面打工回來特意買的。之前的表壞了,就又新買一塊,就是為了讓他高興。”
“爸爸跟我說,海鬆是苦命人,咱家得好好對待他,我就把他當哥哥看待。”元世清認真地說。
採訪結束,當記者問到海鬆的將來,村民們的回答十分堅定:“我們會一直陪伴他。”
(人民網記者焦搏文參與採寫)
本期統籌:陸凡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1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