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鑄牢對黨忠誠 爭做三晉先鋒】

讓社區居民的笑容更多心裡更暖

——記臨汾市堯都區鐵路東街道三元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衛星

2025年08月27日09:25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劉衛星(中)和社區工作者在東陽花園小區走訪。段悅攝

劉衛星(中)和社區工作者在東陽花園小區走訪。段悅攝

在臨汾市堯都區鐵路東街道三元社區,提起劉衛星的名字,居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她從事社區工作31年,擔任三元社區黨總支(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職22年。多年來,她以“黨建引領、服務為民”為宗旨,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破解難題,將昔日設施陳舊、矛盾頻發的“老舊社區”打造成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標杆社區。  

三元社區先后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山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劉衛星本人也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城鄉社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臨汾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

[黨建引領]激活社區治理“紅色引擎”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必須讓黨的旗幟在基層高高飄揚。”這是劉衛星多年來堅守並踐行的奮斗目標。她創新推出“紅色矩陣”工程:通過公開選舉,把一批政治素質過硬、處事公道正派、熱心公益事業的黨員代表選入小區黨支部班子。將原有5個政法網格劃細劃小為20小網格,成立20個網格黨支部、11個覆蓋20個小區的黨群服務驛站、132個“銀發先鋒”“青年突擊隊”等特色樓棟黨小組,還確定236名黨員中心戶,將組織觸角延伸到群眾身邊。針對流動黨員管理難題,她通過線上黨課、紅色積分考核等方式,讓流動黨員實現“離鄉不離黨”。  

社區黨委和20個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法治護航,做到“五有”小區建設,即有黨的組織、有活動陣地、有黨員信息台賬、有聯系服務群眾機制、有應急動員預案。同時積極開展黨員“亮身份、亮崗位、亮責任”活動,352名居民黨員、906名在職黨員活躍在第一線,形成主事有組織、理事有人、議事有法,讓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難事逐級上報。今年以來,累計解決車棚修建、停車位劃設、小區垃圾清理等各類實事187件,協調處置居民供水、道路維修、噪音擾民等民生堵點事項12起。

[共建共享]繪就社區共治幸福圖景

社區治理不能靠單打獨斗,要奏響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響樂”。劉衛星總結出的“1235”社區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工作法,堅持黨建引領“一”個核心﹔推行小區自治與網格共治“雙”向發力﹔完善治理運行常態長效“三”項機制:居民自治議事機制、黨建聯席會議機制、“3+2”評價機制﹔合力用好社區、物業、在職黨員、志願者、共建單位“五”支隊伍,孵化出“志琴說事”“娜娜到家”“銀齡守護”“閃閃紅星”“四點半學堂”“診療下鄉”等公益團隊,在轄區廣泛開展家庭教育、法律咨詢、矛盾調解、健康講座、紅色教育等活動,為社區居民群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紫金花苑小區物業公司原由開發商指定,存在環境臟亂差、停車難、矛盾多等問題,小區居民依法解聘了原物業公司。小區黨支部成立后,劉衛星積極推進黨支部與業主委員會交叉任職。在社區黨委的監督下,業主委員會新聘請的物業公司收支賬目公開透明,物業公司每年隻拿物業收益金的10%,其余全部用於小區建設,年底還給業主分紅,居民們嘖嘖稱贊。

2024年6月,三元社區建成了全省首批、臨汾市首家標准化社區工作者實訓基地,是集社區工作實務學習、實踐鍛煉、理論教學、案例研究等於一體的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實訓實踐平台。目前,全市20名社區黨組織書記、全區73個社區已分六批完成首輪社區工作者實戰實訓。三元社區先后有10名優秀大學生進入工作崗位,為社區工作增加了新的有生力量。

[暖心服務]點亮社區群眾美好生活

“夜間行走時容易被停車位的地鎖絆倒”“能不能設立兒童讀書區,讓孩子們課余時間有個好去處”……三元社區以“線上問卷+線下走訪”的形式,持續開展問卷調查,廣泛收集居民訴求,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確保每一條合理訴求都能得到及時回應和妥善解決,讓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了極大提升。

“劉書記的手機號就是我們社區的‘110’。”獨居老人高代士的話道出了居民心聲。

多年來,劉衛星團結帶領社區一班人不斷創優服務居民群眾的方法,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打造“民生服務鏈”。針對留守婦女再就業難題,她聯合堯都區委社工部、堯都區婦聯開展女性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幫助40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針對行動不便的居民,她整合周邊商戶資源,開展代購生活用品、送餐上門等服務﹔面對老舊小區停車亂象,她協調交警部門施劃智能停車位﹔困擾居民多年的“飛線充電”頑疾,在她推動建設的智能車棚中根治……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幸福來敲門”的溫暖。

31年來,劉衛星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社區事業。辦公室裡挂滿錦旗和獎狀的牆,記錄著她多年來為民服務的點點滴滴﹔微信運動日均1萬步的數據,丈量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她說:“社區書記不是官,而是服務群眾的勤務員。只要群眾需要,我願永遠做那個24小時在線的‘衛星’,圍繞群眾需求‘持續運轉’。”(記者郭玉琴)

(責編:張婷婷、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