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山西創新水網建設投融資機制

2025年09月08日08:43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省級資金佔比19%,卻成功撬動了81%的縣級投入、社會資本和銀行貸款,15億元建設資金現已全部到位。隨著縣城生活供水工程的加速推進,今年內黃河水就能流入百姓家中。”8月28日,臨縣水利局局長陳紹文在施工現場向記者介紹道。我省通過創新水利建設投融資機制,構建起“三級供水+特許經營”模式,在政策框架下探索出一條“政府不背債、企業能贏利、百姓少花錢”的水利工程建設新路徑。  

作為我省輸水線路最長、投資規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引水工程,中部引黃工程是全省大水網骨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動大水網工程盡快發揮效益,省水利廳以呂梁市臨縣、中陽、柳林、離石4縣區的縣域配套水網工程為突破口,著力破解融資難題,力求早日實現黃河水通水達效。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嚴格管控,傳統的股權合作籌資模式被叫停。面對政策調整,4縣區水利部門迅速轉變思路,積極順應國家要求重新申報項目,全面採用特許經營模式。該模式改變了以往省級財政出資為主的局面,充分發揮省級財政的杠杆撬動作用,聚焦使用者付費機制,走市場化運作道路,構建起穩定清晰的資金回收體系。

在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部門的支持下,水利部門形成了清晰的頂層設計方案:構建“金字塔式三級供水體系”,將骨干水網、配水管網和終端銷售的風險分別由省級國企、特許經營方和經營主體承擔,實現風險分層控制與化解。具體而言,一級供水由省級政府授權省級水務企業負責骨干水源工程的建設、維護和原水供應,保障“大動脈”暢通﹔二級供水通過縣級政府授權縣水利局作為實施機構,公開招標選定社會資本方,共同組建項目公司,負責縣域配水管網的投資、建設、運營和維護,形成特許配水“中轉站”﹔三級供水則依托市場化代收代售機構,負責終端市場拓展、抄表收費等服務,激活售水“毛細血管”。

這種創新模式激活市場“一池春水”,參與呂梁四地項目的山西泰柳供水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毅算了一筆細賬:項目總額15.04億元,其中省級補助2.86億元,項目資本金3億元(縣級財政1.47億元、社會資本1.53億元),銀行貸款9.18億元。社會資本實際出資佔比僅10.2%,卻能獲得28.82%的政府資金協同支持(19.02%省級補助+9.8%縣級出資),資本金比例和投資風險大幅下降。“目前所有資金已全部落實到位,我們的投資信心更加堅定。”張毅表示。

經測算,在40年的特許經營期內,項目公司在合理水價機制下,不僅能夠收回建設和運營成本,還可獲得合理投資回報。這一機制從根本上避免了項目依賴政府補貼,消除了新增隱性債務風險。省水利廳水利工程建設處處長任夠平指出,該模式實現了政府、企業和百姓的多方共贏:政府不新增債務,企業有合理回報,百姓能以可承受的價格用上優質水。

“以特許經營為核心、三級供水結構為支撐、省級資金精准撬動為保障的水網建設‘山西解法’,是新發展理念在水利領域的生動實踐。”省水利廳負責人表示,全省水利系統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通過創新投融資機制、強化全過程監管,激活市場“活水”,推動縣域水網工程加速實施,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

短評

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

財政資金牽引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我省中部引黃呂梁縣域配套水網工程從等靠財政“輸血”到市場“造血”的改革實踐,不僅解了縣域水網建設的資金之渴,形成“三級供水+特許經營”模式,更蹚出了一條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群眾受益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水網建設的“山西解法”,本質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創新實踐。一是破解融資難題,在嚴控隱性債務前提下確保資金到位,工程建成通水,避免出現“半拉子工程”“馬拉鬆工程”﹔二是構建可持續模式,改變了過去省級財政出資佔大頭的股權合作模式,在40年特許經營期內,通過使用者付費機制,不僅能夠收回成本,而且實現財政零補貼﹔三是激發市場活力,通過創新補助方式降低社會融資門檻,廣泛吸引優質社會資本參與,發揮政府、市場和金融機構三方合力﹔四是形成可復制經驗,探索出項目定位、特許經營方案設計、資金撬動及政銀企合作的“山西方案”。

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精准界定政府與市場邊界,讓國有資本在關鍵處挑大梁,讓社會資本在市場端唱主角,形成風險收益對等機制,從根本上避免了過去依賴政府補貼的運營模式,杜絕了新增隱性債務風險,不僅確保縣域水網“建得成”,更能實現“長受益”,最終達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同提升。(記者米厚民 通訊員王秀芳)

(責編:武笑、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