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以制度添保障,激勵科研人員大膽試、大膽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三項改革”激活創新之路

聚焦“不敢轉”“不會轉”,力促“轉成功”“轉得好”,山西多措並舉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通道,為成果轉化加油加力。從2024年開始,我省選定多家省屬高校試點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進一步突破體制機制障礙,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技術轉移體系更加完備,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速融合。
高校創新要素富集,創新能力強勁,但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面臨一些掣肘。由於職務科技成果是國有資產,一旦定價低或轉化失敗,就有可能觸及國有資產流失的“紅線”,產生了“不敢轉”等問題。為解開“綁繩”、打破“藩籬”,太原科技大學出台政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在優惠政策吸引下,該校22個科研團隊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推廣。太原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艾微科光團隊負責人郭銳說:“這項改革構建‘先賦權后轉化’的路徑,為科研成果順利轉化清除了機制障礙。”
太原理工大學等試點高校也推出了類似舉措。“試點高校教師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不再納入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對以作價入股等方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形成的國有資產,其減值及破產清算等處置,由試點高校自主決定,不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圍。”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這項改革旨在鼓勵試點高校,圍繞全省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立足優勢學科和團隊,遴選優質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專項還擇優對落地轉化的項目給予最高100萬元支持。以制度添保障,激勵科研人員大膽試、大膽闖,蹚出科技成果轉化的可行路徑,破解科研人員“不敢轉”難題。
中北大學儀器與電子學院副教授張會新和團隊成立中北測控科技有限公司,研制並制定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總線技術及標准。“三項改革”讓張會新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干勁兒更足了,他說:“試點高校裡從事技術轉移的人才,只要有過硬的轉移成果效益,也能評職稱。”過去,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科技成果轉化產生的社會貢獻和經濟價值體現得並不充分,影響了教師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針對這一問題,“三項改革”建立符合技術轉移轉化工作特點的專門人才評價制度,以能力、業績和貢獻評價人才,破除“四唯”傾向。面向經濟主戰場,開展新技術概念驗証、中試熟化、產業化工作的教師,可按照分類評審要求,納入“社會服務與科技成果應用推廣型”參加職稱評審,重點評價其科技成果轉化取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價值。這些舉措有助於拓寬高校技術轉移人才職稱通道,培養、吸引、凝聚一批優秀技術轉移人才,推動優秀科技成果落地山西。
“敢轉”還得“會轉”。對許多科研人員來說,科技成果轉化是新領域、新挑戰。破解“不會轉”難題,提高轉化效率,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三項改革”允許試點高校橫向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試點高校橫向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所形成的國有股權納入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范圍,相關資產處置等事項由高校自主決定,不審批、不備案。”這一政策出台后,中北大學制定“三項改革”實施細則,進一步細化橫向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投資退出制度、科研人員分配比例等。張會新認為,支持橫向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既有利於出資公司,也有利於參與教師,能對科技成果轉化起到“催化劑”作用。
我省從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入手,拿出真招、實招、硬招為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清障”“護航”,促成一項項科技成果從高校走向企業,從實驗室躍上生產線。這一年來,我省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全國排名提升5位,全省技術合同成交總額793.7億元,同比增長33.65%。(記者沈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