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山西

人民日報看山西 |  汾河這麼美,也有我們一份力

講述人:汾河太原城區段保潔員 呂愛榮
2025年09月12日08: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在汾河太原城區段,保潔員正在清漂。
  人民網記者 王 帆攝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是山西人民的母親河。我生在汾河邊,長在汾河邊,現在是汾河太原城區段的一名保潔員,負責勝利橋至南內環橋河段的保潔工作。

  每天早上6點,我和同事就到崗了,我們先普掃一遍,再清理擦拭燈杆、指示牌、果皮箱。遇到防汛期,打撈河面垃圾也得格外仔細,防止泄洪管道被堵。保潔工作看著簡單,但是哪一項工作都馬虎不得。春天柳絮多,尤其風大的時候,打掃難度大,需要耐心。秋天河面上的落葉腐敗了會影響水質,必須及時清理。冬天每天都要下河打冰,防止橡膠壩凍裂。

  汾河太原城區段全長43公裡。以前的汾河,干枯斷流,到處是垃圾遍地的沙坑,夏天一下雨,臭氣熏天,路過都得捏著鼻子走。從1998年到2021年,汾河太原城區段歷經四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工程。2000年,一期工程完工開園,需要大量保潔員,我就報了名。

  記得一期工程剛開園那天,河水翻滾而下。“來水了!來水了!”我和兩岸駐足觀看的市民一起歡呼雀躍。那段時間,每天都來很多人,保潔的工作量也大。人們前腳走,我們后腳跟上撿垃圾,一直彎著腰,頭都抬不起來。

  經過20多年持續治理,2021年,四期工程竣工,汾河太原城區段縱貫城市南北,大家能去的地方多了,再加上人們素質不斷提高,我們的工作量反倒減輕了。

  現在汾河水清了,岸綠了,165種鳥類在這裡生活。我在河邊經常能看到白鷺、綠頭鴨、黑鸛。到了春天,成群的紅嘴鷗從昆明飛往西伯利亞,也在汾河歇腳。去年夏天,還有市民拍到了“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聽說這個物種可不是什麼水域都有,要水質非常干淨才行。

  這兩年,汾河兩岸布設了雁丘園、汾河晚渡、西山疊翠等40多處文化景點,建設了水上運動中心、沙灘排球場、足球場、籃球場等運動場地,兩岸修建了85公裡長的濱河自行車道,橫跨汾河兩岸的迎澤大橋、晉陽橋成了“網紅橋”。

  現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汾河,外地游客也喜歡來汾河邊打卡拍照。有幾次聽到游客夸贊:“沒想到太原環境這麼好!”咱心裡也有成就感,汾河這麼美,也有我們一份力。

  年輕的時候,來汾河干保潔只是想過渡一段時間。沒成想,一干就是25年。這些年,我也跟著汾河一起變好,從一名普通的保潔員,成長為小組長,再做到勝利橋至南內環橋河段的項目經理。

  現在年紀大了,我就喜歡在汾河公園裡待著。守著汾河就像守著家一樣,把自己家裡頭收拾得干干淨淨的,不管是別人來還是自己看著,心裡都舒服。

  (本報記者付明麗採訪整理)

  

  【記者感言】

  工作中,呂愛榮是一個愛較真兒的人。欄杆上的蜘蛛網,藏在草地裡的紙片,她都不放過。二十五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將汾河的清潔工作當作最重要的活兒。

  從一個人看一座城。在這場持續20余年的生態治理中,太原市下足“繡花功夫”,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久久為功,汾河太原城區段從“糟心河”變為“幸福河”,成功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這場汾河治理的接力賽還在繼續。干流治理的同時,9條支流治理也在加速推進,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2日 04 版)

(責編:趙芳、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