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經濟結構持續向綠向新
電力行業增加值創近五年新高,草牧業六項指標保持全省第一

在懷仁這片中國北方日用瓷都的土地上,每秒鐘就下線100件日用瓷,全年生產近35億隻盤碗走向全球餐桌,中國人的餐桌上每3件瓷器就有一件來自懷仁﹔低碳硅芯產業突飛猛進,投資91億元的“三一”硅能10GW光伏項目一期已點亮生產線,二期正加緊安裝﹔總投資1.35億美元的長庚金晶半導體級高純硅材料項目落地推進﹔金琛新材料生產線等全市19個轉型項目集中建成投產……朔州,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產業“新樹”加速成林,非煤佔比躍升的曲線愈發鮮明。
今年上半年,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的情況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8.3%、10.7%和19.1%。全市電力行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達12.9%,創近五年新高。新能源電力增加值同比增長4.1%。投資方面,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長94.5%,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58.5%。特別是全市煤炭工業佔全部規上工業的比重降至79.8%,標志著這座傳統能源城市在轉型深水區,以久久為功的定力破繭成蝶,經濟結構持續向綠向新轉變。
今年以來,朔州市圍繞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多業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兩個體系”的總體思路,堅定有序推進轉型發展。該市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圍繞煤炭智能綠色安全開採和清潔低碳高效利用,建成了20座智能化煤礦,先進產能佔比達到97%,全市煤炭生產、洗選、發運能力均穩定在2億噸左右。穩步發展新能源和儲能產業,全力推動平朔60萬千瓦離網式制氫等31個新能源項目建設。目前,全市已並網發電和在建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2293.8萬千瓦,新能源已並網發電和在建裝機容量1311.4萬千瓦,新能源裝機佔比提升至48%,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電力外送基地。朔州還聚焦現代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特色化發展方向,推進中煤平朔煤基烯烴一體化項目納規核准開工,推動煤炭從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產業升級。
立足優質奶源、優質肉羊、優質牧草、優質玉米、優質雜糧、優質蔬果“六大基地”建設,朔州市拓展百億元乳業和百億元肉業、50億元糧油、50億元蔬果“四條全產業鏈”,全市奶牛存欄、鮮奶產量、肉羊出欄、牧草種植面積、人均畜產品佔有量、農民人均草牧業收入六項指標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方向,朔州市以開發區、產業鏈、專業鎮為載體,推動新興產業延鏈補鏈、聚鏈成群,推進總投資971億元的102個制造業項目,今年內建成投產36個。以低碳硅芯產業園建設為依托,著力打造千億級硅芯產業集群。國際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三一集團成功落戶朔州,一期5GW單晶硅項目正式投產,正在加快推進10GW垂直一體化光伏全產業鏈項目建設。全鏈條陶瓷企業發展到108家,形成了年產日用瓷38.5億件、建筑瓷7200萬平方米、特種瓷2萬噸的生產能力。(記者任永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