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衛生健康

無管微創技術“煥新”胸外科手術

人民網記者 武笑
2025年09月29日11:21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胸外科病房,術后第三天的趙先生已能自主走出病房活動。與他想象中“插滿管子、疼得下不了床”的手術不同,醒來后既無喉嚨腫痛,身上也沒有束縛的管路,恢復速度遠超預期。這份輕鬆,正是無管微創技術帶來的直觀益處。​

患者術后下床活動。

所謂無管微創技術,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聚焦 “免氣管插管” 核心,通過保留患者自主呼吸、配合人工氣胸完成手術﹔廣義則涵蓋 “術中不插氣管插管、術后不留胸管與尿管”,以最小侵入性降低患者創傷。該技術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何建行教授團隊於1996年首創,歷經近30年發展,已成熟應用於胸外科手術,還在骨科、泌尿外科、心臟外科等領域逐步推廣,顯著提升患者臨床體驗,目前已在全國部分醫療機構普及。​

作為山西省區域醫療中心,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始終聚焦前沿醫療技術創新。自引入這項無管微創技術以來,該院已成功為20余例胸科患者實施手術,以“免插管、少創傷”突破傳統手術局限,更通過多學科協同,為山西百姓帶來“少痛速康”的診療新體驗,推動區域胸外科診療水平邁上新台階。​

何建行教授講解無管微創技術。

“傳統胸外科手術中,雙腔氣管插管是保障手術開展的‘關鍵設備’——通過隔離左右肺為術者創造操作空間,但插管對氣道黏膜的刺激、術后咽部不適及感染風險,一直是臨床痛點。”該院胸外科主任張弘廣主任醫師指出,無管微創技術打破了這一傳統模式。不過,“不插管並非降低安全標准,而是對麻醉與手術團隊提出更高要求”,團隊需在保障患者呼吸循環穩定的前提下,精准控制手術操作空間,既能避免插管造成的氣道損傷,又能完成肺結節切除、肺葉切除和淋巴結清掃等復雜手術。​

無管微創技術的“微創優勢”,離不開麻醉團隊的精准把控與多學科緊密協作。該院麻醉科主任呂潔萍主任醫師介紹,無管麻醉需“一人一策”:根據患者體重、基礎疾病、手術情況篩選適配人群,精准調整麻醉深度、完善鎮痛,同時通過喉罩通氣配合人工氣胸、維持適宜潮氣量與呼吸頻率,為手術創造清晰視野。

經過兩年實踐,在廣醫一院團隊指導下,該院麻醉團隊已熟練掌握這項技術,能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團隊採用“少阿片化+多模式鎮痛”方案,以局部神經阻滯為主,減少阿片類藥物使用,降低呼吸抑制、術后惡心嘔吐等副作用。“患者術后兩三個小時就能下地活動,咽部不適感遠輕於傳統插管手術,不少人反饋‘就像做了次無痛胃腸鏡’。”呂潔萍說。​

這項技術還推動了術后護理模式轉變。該院胸外科護士長王霽羽副主任護師表示:“以前護理插管患者,需頻繁關注管路通暢度與脫管風險,患者術后氣道黏膜水腫、聲音嘶啞也很常見。無管手術后,這些並發症大幅減少,護理重心轉向氣道擴清、肺康復指導與生命體征監測。”​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胸外科、麻醉科團隊進行無管微創手術。

張弘廣還分享了一則典型病例:一名擬接受喉癌手術的患者,術前檢查發現右肺存在巨大肺大泡與肺結節,且肺功能極差,根本無法耐受傳統插管麻醉。“我們與廣醫團隊溝通后,決定採用無管微創技術,先為患者實施右肺上葉肺大泡切除+肺結節切除術。”術后患者肺功能立竿見影改善,其效果相當於完成一次肺減容術,實現“多病同治”﹔待恢復后,患者順利接受了喉癌手術。​

“無管微創技術是學科綜合實力的體現,更是多學科協作的成果。作為山西頭部醫院,我們有責任推動這項高難度技術落地,讓患者不出省就能享受與國內頂尖醫院同質的前沿診療服務。”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賈紅燕介紹,下一步醫院計劃將無管技術向泌尿外科、乳腺外科、婦科等領域延伸——這些科室手術遠離縱膈,技術推廣難度較低,能更快惠及更多患者﹔同時,還將通過技術培訓、專家帶教,謹慎推進與基層醫療機構的合作,幫助基層提升診療能力,讓這項技術輻射山西更多縣域,切實減輕百姓就醫負擔。​(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供圖)

(責編:麻潞、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