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山西

以“信心經濟”為經濟宣傳和宏觀調控賦能

人民日報記者 周人杰
2025年10月09日16:32 | 來源:中國報業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振發展信心、改善社會預期,是經濟工作十分重要的方面。2025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作為全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工作重要組成的“經濟宣傳”正在全面融入經濟工作,要承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鼓舞士氣、凝心聚力等職責使命,還要與時俱進以非經濟性政策新身份內化為宏觀調控體系有機組成。進一步豐富調控“工具箱”,有必要深入探討“信心經濟”新內涵、新任務。

深化“信心經濟”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理論和實踐都深刻表明,今天的中國經濟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信心經濟,社會預期對經濟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信心,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夠激發經營主體的活力,促進投資和消費,推動經濟增長。“信心經濟”是指通過增強經營主體和社會公眾各方面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與預期,從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調控模式和治理體系。“信心經濟論”深刻闡釋了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概括起來就是“力量在堅定信心中匯聚,目標在凝心聚力中實現”。全面深化對“信心經濟”相關重要論述的梳理研究,方能形成較為系統的經濟宣傳參與宏觀調控、輿論引導優化經濟治理的創新理論。

團結就是力量,信心賽過黃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經濟是基礎,各類經營主體的發展信心和預期等總體上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但也具備能動的反作用。信心和預期反過來會影響投資興業、經營管理、技術改造、就業吸納等微觀行為,進一步將傳導至科技創新、生產效率、市場活力、產業升級等中觀乃至宏觀經濟運行。因此,“信心”不僅是衡量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推動經濟政策落地落實的重要條件。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企業信心的培育和塑造,先后在多個重要場合、多次重要講話中為經營主體加油鼓勁,深刻指出“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穩扎穩打,善作善成,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勉勵企業家“要立志高遠、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強調“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生動指出“什麼時候沒有困難?一個一個過,年年過、年年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都是這樣”。這些關於“信心經濟”的系列重要論述都把信心作為取得成績的重要因素,並將增強信心作為下一步深化改革、創新調控、推動發展的重要任務,深刻體現出總書記對經濟運行規律的系統思考和戰略謀劃,是經濟思想重要組成部分。做好“信心經濟”系列重要論述的學理闡釋,要堅持以經濟思想為指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讓信心和預期升華為發展實績。

一切偉大的實踐都需要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引。從“信心經濟”視角將經濟新聞報道納入調控體系、進行政策評估等研究,一是有助於深化和拓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傳播觀以及文化經濟學、傳播政治經濟學等跨學科研究,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理論創造性發展。二是有助於深化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市場與政府關系、宏觀調控理論研究,進一步將經濟宣傳規律與預期管理、行為引導、政策統籌規律等一道納入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邏輯中探討。三是有助於深化和拓展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特別是文化與經濟間辯証關系理論研究,進一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經濟學,並推動其不斷向專業化、精細化邁進。探討傳播周期與經濟周期的內在聯系,深化信心調控前瞻性、科學性、有效性研究,分析文化再生產與高質量發展關系等,是努力破解“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關系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所必需的理論儲備。

守正創新做好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及其政策評估評價相關研究,將產生以下實踐價值:一是以強信心為重點加強正面宣傳、提高經濟領域輿論引導能力的必然要求,有助於增強及時性、主動性、專業性,為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貢獻力量。二是加強經濟與非經濟性政策協同、健全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必然要求,有助於保障各類政策並行不悖,著力提升經濟治理效能和現代化水平,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三是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構建“信心經濟”重要支點的必然要求,有助於撬動相關文化產業發展、有效激勵現代化產業體系完善,以經濟文化化與文化經濟化互促共進為新質生產力的加快發展提供精神支點。經濟宣傳平實務實、精准精確,輿論引導出新出彩、有力有效,切實增強經濟領域新聞報道說服力,讓新聞報道更加貼近市場和群眾真實感受,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贏得共鳴、贏得人心等,是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一門必修課。

申而論之,理論上推動新聞傳播學和國民經濟學范式交融,實踐上將經濟宣傳內化於調控政策中、實現同向發力,讓“主力軍”更好挺進“主戰場”,把新聞輿論工作做得更好,有待我們虛心探究,讓信心與“信心經濟”研究為傳媒行業在經濟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中重新定位,更有針對性做好輿論引導。

以經濟宣傳機制化建設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

新時代以來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堅持正確方向,為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同時,要看到,與經濟政策傳導和發展預期引導現實要求相比,有的政策解讀和宣傳報道並沒有跟上調控的節拍,導致步調不一致、配合不到位、感受有溫差,難以達到同頻共振的效果。為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突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等要求。為強化預期管理,提振全社會發展信心,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深化“信心經濟”相關研究有很強針對性。

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提振發展信心,新聞輿論工作使命重大、任務艱巨。要看到,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攻堅克難中前進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新台階,穩居世界第二位。這其中,“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始終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中央和地方各級各類新聞媒體都加強策劃、開設專欄、豐富形式,扎實開展專項調研採訪報道,為改革發展鼓與呼,讓全社會看到改革的決心、發展的信心,凝聚不竭動力,激發強大斗志。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進一步提振了信心、夯實了底氣。同時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經濟穩定向好基礎尚不牢固,各種超預期因素隨時可能發生,特別是民間投資亟待提振,經濟活力亟待增強,社會預期亟待改善。對此,一方面,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另一方面,“干得好也要說得好”,既要努力提高經濟理論研究水平,准確把握經濟運行趨勢方向,正確領會經濟政策精神實質,又要善於運用媒體宣傳、闡釋、解讀經濟形勢和政策,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從兩者之間辯証關系看,前一方面是基礎性的,后一方面是發展性的,共同決定著信心作用於經濟發展的實際成效。“行而不輟、未來可期”,越是發展面臨壓力,我們越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越要正確認識經濟運行規律與新聞傳播規律的關系,善於在全媒體時代將各方面信心匯聚成推動高質量發展合力。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首先要圍繞增強信心、凝聚共識構筑主流輿論新態勢,進一步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的高度明確其政治定位、功能作用,從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維度梳理其發展脈絡、優勢與不足,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傳播觀的尺度研判其價值立場、專業水准,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深度理解其在重大時刻、關鍵節點上的觀點邏輯、調控效能,從數字技術與媒體格局新變化的角度分析其在融合傳播、國際傳播中的表達創新、審美取向﹔也要深入探討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新聞宣傳與宏觀調控、輿論引導與市場預期等重要關系,要具體探究更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更有效引領輿論走向等重要命題,為“信心經濟”全面融入宏觀調控體系、優化機制建設和提升治理效能等,以及新型主流媒體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主導權、起到“定音鼓”“風向標”作用等提供有力學理支撐﹔還要深化經濟宣傳規律和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研究,著力提升“思想+技術+藝術”等融合傳播力,優化預期管理,防止出現溫差、落差,推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優秀作品,制作更多接地氣、有創意、動人心的融媒體產品,推動網上輿論場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強勁,避免“高級紅”或“低級黑”,增強人文觀照,讓經濟新聞報道更專業、技術和文化含量更充盈。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客觀上讓各類經濟主體擁有信心,也更需要擁抱信心。將“信心經濟”全面融入經濟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中,更加注重各類政策的力、度、效,特別是發揮經濟宣傳與調控政策的協同效應,有力還擊各類唱衰論調、捧殺說辭,才能更好引導經營主體認清光明前景,凝心聚力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如何深化經濟增速、營商環境、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就業醫療教育等熱點解析引導?如何應對互聯網“后真相”時代、“弱傳播”現象、“回音壁”效應等新特點,善用數字技術避免經濟領域“小事件”引爆“大輿情”、“茶杯裡的風暴”演變成“輿論漩渦”?如何加強網絡監管,防止不實信息混淆視聽,及時有效管控刻意帶節奏、走偏鋒、賺流量的行為?亟待我們掌握科學分析方法,認識經濟運行規律,把握新聞傳播規律,持續擂響發展鼙鼓。

以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近年來,我國宏觀調控經驗更加豐富、機制更加完善、手段更加充足。加力實施宏觀政策,加強協調配合,發揮集成效應,避免各自為戰,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搞好綜合平衡,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其中,包括新聞輿論工作在內的文化政策是重要的非經濟性政策之一。做好經濟宣傳與其他非經濟性政策(環保、土地、教育、科技、醫療等)及與經濟性政策(規劃、貨幣、財政、就業、產業、區域、投資、消費等)間統籌兼顧,以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強和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是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的題中應有之義。

經濟宣傳連接經濟工作和新聞輿論工作,屬於調控保障經濟運行、輿論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將經濟宣傳機制有機融入宏觀調控制度,一體布局、一體謀劃、一體推進,主流媒體應當在系統性變革扎實推動中全方位跟上治理節拍。一是要主動融入經濟運行監測預警機制。經濟治理是個動態調整過程,需要結合市場運行和反饋情況適時作出優化。但市場行為與輿情往往相互影響,有時輿情引導市場,有時市場影響輿情,經濟宣傳的輿情監測可以為調控主體提供及時反饋,助其把握實時動態提高調控效果。二是要主動融入經濟政策解讀引導機制。經營主體和投資者對政策的解讀和認知甚至比政策本身更重要。經濟宣傳的正確解讀與合理引導能讓市場全面認識調控內涵與深意,促進其避免短期行為,朝著更加理性更加務實的方向奔赴。三是要主動融入經濟信息發布澄清機制。面對海量信息和迭代效應,經營主體的信息篩選能力受限,也容易被虛假信息誤導。針對經濟現實中的“痛點”“難點”,突出經濟特色、提高質量效能,“短平快”的新聞評論對信息發布和謬誤澄清的功能日益凸顯,對輔助權威發布、及時亮劍糾偏的作用無可替代。宣傳就是調控,調控就要宣傳,經濟宣傳定能由治理保障體系“后場”步入“前台”。

信心是干出來,也是講出來的。我們要以強信心為重點加強正面宣傳、提高經濟領域輿論引導能力,同時要做好政策一致性評估,既注重短期政策效應,也關注中長期調控效果﹔既加強逆周期調節,也做好跨周期設計﹔既避免“合成謬誤”、相互掣肘,也防止“分解謬誤”、層層加碼。為此,必須深入了解微觀企業感受,科學把握社會心理和社會情緒,找准宏觀政策與企業群眾關切的契合點,把握好經濟宣傳的時、度、效。一是要確保宣傳導向與經濟規律的一致性,激濁揚清、去偽存真,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力度與分寸的拿捏考驗經濟報道的專業性。我們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分析判斷經濟形勢,借助成熟的經濟理論與工具,使觀點和論述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更加准確地反映經濟運行的真相,從而穩預期、強信心、增底氣,推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人民幸福。二是要確保輿論引導與市場感受的一致性,在貼近群眾中贏得受眾,在加強預期管理中展現企業品格。專業性是內在,大眾性是外衣,前者保証公信力,后者提高傳播力。我們要把應對挑戰的有力舉措講明白、把市場關心的熱點難點講透徹,通過權威渠道及時准確傳遞政策信息,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信度,消除誤解和疑慮,減少不確定性。三是要確保報道節奏和政策節奏的一致性,強化技術賦能為宣傳報道提質增效。節奏的一致性要求我們提前謀劃、科學預判、及時發聲,要深化各類新型媒體資源整合,或在政策出台前發揮暖場作用,或與政策出台同步進行解讀,或在政策頒布后對議題進行主動設置,避免信息真空,防止輿情發酵,給更多經營主體送上“定心丸”。統籌政策給力與文風改進的統一,兼顧專業性與大眾性的統一,以新聞產品的政治品格、質量水平與傳播效果提高治理效能,我們就能唱好“信心經濟”這一“重頭戲”。

只要有信心,未來便可期。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積累了堅實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頑強拼搏,就一定能夠實現新征程的良好開局。”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是當前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和趨勢。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我們要堅持乘勢而上,加強協同聯動,綜合考量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要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政策,提升經濟宣傳治理效能。篤定信心、穩中求進,創新經濟報道理念和方式,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凝聚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的共識與力量,更好描繪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的壯闊圖景,我們有條件有能力以新氣象新作為收獲經濟治理新成效,將發展潛力更多轉化為發展成果。

(原載《中國報業》雜志2025年9月下半月)

(責編:武笑、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