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山西:向“新”發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崛起

2025年11月04日08:56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工業是實體經濟主體。2021年,我省出台“十四五”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提出實施培育壯大新動能專項行動計劃,加快構建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構建支撐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五年來,一場由科技創新引領的“彎道超車、換道領跑”產業升級加速推進。半導體、大數據融合創新、光電、碳基新材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有到優,從優到強,如群星點亮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的產業版圖。

從頂層設計到項目落地

政策賦能的制度力量

黨的二十大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部署,強調“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山西既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業基地,又是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試驗區,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加快破解制約轉型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具有重要促進意義。

“十四五”期間,按照“六新”要求,我省聚焦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和推動了一批變革性、牽引性、標志性產業發展舉措,通過實施8大工程、25項任務,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省工業發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確保實現重要階段性戰略目標。

創新驅動引領是核心。我省深入實施“111”創新工程,大力整合相關戰略科技力量,以補短板、建優勢、強能力為方向,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加快創新平台建設,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大幅提升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水平,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山西實踐”,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山西能力”。

企業主體培育是路徑。我省加速龍頭企業創新引領和中小企業成長壯大,支持民營企業示范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關於支持民營經濟的“30條”和“23條”等政策措施,大力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全面激活民營企業活力﹔通過重點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形成大中小接續創新、強中弱梯次推進的創新主體培育體系。

產業集群壯大是方向。我省努力打造錯位發展的集群體系,強化產業載體支撐作用,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加快構建了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以解決“十三五”時期存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小、能級低、產業支撐能力不強的問題。

產業數字化是抓手。我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廣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促進供應鏈數字化管理,全面提升了產業數字化水平。全省在用、在建算力中心設計機架規模達到113.3萬標准機架,綜合算力指數排名全國第8。建設了16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11個接入國家頂級節點。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

創新突破的跨越力量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在我省步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窗口期、關鍵期,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是轉型發展之必需。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2024年,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1%,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8.7%,佔制造業比重從2021年的32%逐年上升至2024年的44%。2025年上半年全省規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6%,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達17.8%,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日漸提高。

“科技創新是轉型的核心引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初始力量來自實驗室“方寸之間”——“十四五”時期,全省重大創新平台建設躍上新高度,國家重點實驗室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匯聚頂尖人才攻克前沿科技難題,並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協同創新格局。

2024年,我省加速推進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建設,多元化集聚高端創新人才208人,全面建成共性分析測試中心等14個專業化創新平台,“4+1”國家任務取得重大進展。積極推進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先進不鏽鋼材料、低階煤綠色高效利用等6個國家級創新平台重組或申建全國重點實驗室﹔低碳建筑、土壤健康、先進半導體等3家省實驗室正式獲批建設,省實驗室總數達到8家。

與技術突破同步,企業創新能力獲得新提升。全省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達到39戶、553戶。2021年—2023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速達到11.8%。全省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2592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389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9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4戶。

科技支撐、企業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向新而行動力澎湃。錦波生物人源III型膠原蛋白,全球首次實現100%人源III型膠原蛋白大規模產業化,填補國際空白。高速飛車全尺寸試驗線一期項目通過驗收,實現國內首次低真空超導懸浮航行。手撕鋼、車輪鋼等特種鋼材料,T800、T1000等高端碳纖維,8英寸碳化硅襯底、深紫外LED芯片等半導體產品,在高端裝備、電子信息、航天航空等領域廣泛應用,彰顯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力量。

與千億產業共成長

產業布局的集群力量

產業集群發展核心在於空間集聚效應、產業網絡協同以及創新驅動發展。近年來,我省通過重點打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省級產業鏈和特色專業鎮,形成了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和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平台,為全省產業發展塑造了新優勢。

太鋼集團是全省特鋼產業鏈“鏈主”企業,將手撕鋼厚度精進到0.015毫米﹔太重集團是高端裝備制造和風電裝備產業鏈“雙鏈主”企業,建成全球軌道交通行業首座“燈塔工廠”﹔陽泉閥門廠長期深耕泵閥領域,填補58項國內技術空白、通過10項國際先進水平認証。

產業集群崛起還依托於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和優良的地理環境條件,諸多積極因素吸引上下游同類型企業匯聚於斯,環環相扣、彼此賦能的產業集群初現輪廓。

作為全國重要的煤炭、焦化和非常規天然氣生產基地,呂梁前瞻性布局氫能全產業鏈,著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千億級氫都”,其氫能產業發展綜合指數連續兩年位居我省首位,以“氣—站—運—車—用”為核心的氫能產業生態體系已初步構筑成型。

同樣是充分挖掘產業資源稟賦,曾是“煤鐵之鄉”,今是“光機電之城”,晉城從“單一產業”到“多元協同”,已形成以視覺系統、新材料、人工智能為主導的“1+130”產業集群(富士康為“鏈主”,130余家配套企業協同發展),2024年產值突破700億元,近4年年均增速達42%。

既是“中國煤都”,又是“算力之城”,大同已形成以五大項目為核心的算力產業集群。自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累計完成投資282億元,投運服務器73.6萬台,算力規模近2.5萬P,能效水平全國領先,城市算力分指數居全國第三。

同樣亮眼的還有長治光伏產業。以潞安太陽能、日盛達光伏玻璃等龍頭企業為核心,長治市光伏產業集群集中在長治高新區和經開區,已形成了從硅礦到光伏組件的全產業鏈布局,光伏產業產值佔全省一半以上,2025年預計產能佔比達全省70%。

這些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崛起,正是我省不斷推進重點產業鏈和專業鎮建設,兩者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成果。

“十四五”時期,我省以產業鏈、專業鎮為平台不斷優化生產力布局。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培育特鋼材料等16條省級重點產業鏈,形成了41戶“鏈主”企業牽引,102戶鏈核企業、289戶專精特新企業的“雁形”協同發展格局。圍繞“傳統、特色、專業、優勢”等特點,積極培育特色專業鎮,構建專業鎮省市縣三級梯度培育體系,形成“30+122”省市專業鎮發展格局,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人數近180萬人。

“到2025年年底,省級產業鏈力爭整體營收突破8000億元,‘鏈主’企業達到45家以上,鏈核企業突破120家,產業鏈企業突破800家。”隨著能級躍升2025年行動計劃推進和“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這一目標已觸手可及。

集群聚勢起新潮,產業蓄力寫新篇。我省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通過構建體現山西特點、具有比較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從“一煤獨大”向“多業支撐”轉變,加速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真正走出一條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記者冷雪)

(責編:武笑、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