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花匠”到“新花農”——
技藝傳承 菊展上新
北風漸涼,在山西太原晉源區南張村村民朱世杰的大棚裡,北京菊、九月菊等上百盆菊花依然生機盎然。這些菊花前不久參加了今年的晉祠菊花文化展,每一盆都是精心篩選的品種苗。
“等它們長出小芽,明年再進行扦插繁殖。”朱世杰平日裡不善言談,聊起菊花培育卻打開了話匣子。“冬天培育出苗、春天扦插繁殖、夏天分栽定植、秋天上盆待出圃……菊花就像我的孩子,要讓它們健康茁壯成長,必須付出感情和耐心。”朱世杰說。
朱世杰今年32歲,21年前與菊花結緣。當時,晉祠園林中心租用了朱世杰家的兩間大棚作為花房,一家人跟著晉祠園林中心技術人員谷瑞芳接觸到了菊花種植。朱世杰耳濡目染,長大后也選擇了這個行業。
採芽、配土、扦插……“老花匠”谷瑞芳手把手地教,“新花農”朱世杰的種菊技術愈發嫻熟,一些新技術、新品種也在朱世杰的大棚裡進行試驗。
前幾年,谷瑞芳團隊研發出造型藝菊青蒿嫁接串接技術,並推廣至不少“新花農”,朱世杰也學會了這項技術。“有了新技術,藝菊造型設計具備了更多可能性。”谷瑞芳說。
如今,谷瑞芳即將退休。令她欣慰的是,不少像朱世杰這樣的“新花農”成為菊花培育的新力量。晉侯鳥尊等文物造型,牛、孔雀、大象等動物造型,大鼎、花瓶等器物造型……造型新穎、創意豐富的藝菊陸續亮相晉祠菊花文化展,令市民游客眼前一亮。
今年晉祠菊花文化展,朱世杰設計了一款3米高、18米長的長龍造型藝菊,吸引很多游客打卡留念。“今年我不僅參加了菊花展,還賣出5萬盆菊花!”朱世杰說,他培育的菊花連續多年在晉祠公園等地的菊花展上亮相,還銷往朔州、大同等地。
隨著“文博游”持續火熱,越來越多的游客到晉祠博物館、雙塔公園等太原文化地標觀古建、賞菊花。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晉祠公園單日最多接待游客4萬人次。
看著來來往往的游客,朱世杰萌生了一個新想法:“把大棚打造成研學場地,引入更多菊花新品種,幫助更多年輕人更好了解菊花和菊花文化。”眼下,朱世杰又開始忙碌起來,到北京、河南等地參加花展,採購菊花新品種,為明年的菊花展做准備。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9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