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栈道瞰碧波
3 /6

玻璃栈道瞰碧波

黄河流域保德段
3 /6

黄河流域保德段

黄河岸边,玻璃栈道项目建成运营
3 /6

黄河岸边,玻璃栈道项目建成运营

打捞作业,守护“绿色黄河”。
3 /6

打捞作业,守护“绿色黄河”。

保德:秉大河之势 塑品质之城

在三晋大地的西北部,有一座依傍黄河而生的县城——保德县。它北与河曲县接壤,南与吕梁市兴县毗连,西与陕西省府谷县隔河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黄河文明的重要传承地,也是忻州市对外开放的西部门户。

黄河岸畔的保德,犹如镶嵌在晋西北黄土地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从飞龙山的绿意盎然,到同舟广场的活力四射,再到惠民社区的温情脉脉……近年来,保德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正以“城保于德”的初心,将山河之固与民生之安紧紧相连。黄河奔流不息,见证着这座县城的过去与现在,也必将陪伴它走向更璀璨的未来。

信息 · 保德

保德县文物保护、文艺创作多点开花

  • 今年保德县围绕“文化力量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重点推进文化惠民、文艺创作、非遗保护、文物安全与文旅融合等工作,取得系列成果。

    在文化惠民方面,免费送戏下乡67场,开展文艺培训15班次,培训860人次;图书馆举办读书分享、公益讲座等活动,服务读者约2万人次。在文物保护方面,对18处烽火台加强防护,为11处文保单位配备监控设施,新发现文物21处。同时,该县文旅融合深化发展,黄河观景玻璃栈道建成试运营,印象故城驿站完善服务设施,推出4个特色文旅项目,全县游客量同比增长5%。

保德:重点项目建设“不打烊”

  • 在新建保德县职业中学校建设项目的钢筋加工区,工人们将一根根钢筋精准切割成型,测量、切割、搬运各环节井然有序。

    当前,山西省保德县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部署与一线督导下,忻保高速公路保德连接线拓宽改造工程、国道338(保德段)排洪渠应急改造工程、提质改造工程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广大建设者坚守施工一线,抢抓工期,确保各项工程按期完工。

守护黄河碧波

| 生态保德 |

  • 清漂打捞队与天桥水电站联合作业

    清漂打捞队与天桥水电站联合作业

  • 清漂打捞队员正在工作

    清漂打捞队员正在工作

  • 打捞作业,守护“绿色黄河”

    打捞作业,守护“绿色黄河”

  • 黄河保德段

    黄河保德段

  • 拦污浮排

    拦污浮排

  • 清漂打捞队员正在工作

    清漂打捞队员正在工作

信息一览

| 生态保德 |

保德县:玻璃栈道瞰碧波

多年来,保德县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全力实现水清岸净,持续为沿黄镇、村发展注入活力。如今的庙峁村,山披绿装、水映青峦,处处涌动着自然与生活的蓬勃气息。

生态“底子”扎实了,乡村旅游的“文章”便有了“落笔”之处。2022年跻身省级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后,庙峁村依托黄河天桥峡的优越区位,把“山水风光秀、农村田园美、城镇韵味浓、人文历史厚”作为形象定位,倾力打造“听黄河涛声、赏晋北风情”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深度融入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圈。

保德:科技赋能 马铃薯喜获丰收

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腰庄乡白家墕村的千亩马铃薯迎来集中采收。丰收的背后离不开“良种+良法”的科技加持。山西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为基地提供了扎实的技术保障,通过完善的三级种薯繁育体系,从源头上保障了马铃薯品种优良。

同时,当地合作社的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了农机服务的规模化、标准化,既加快采收效率,也提升了马铃薯品相。如今,小小马铃薯已成为当地带动乡村振兴、助力农户增收的“金疙瘩”。

保德:老年食堂情暖夕阳红

重阳敬老,情暖金秋。重阳佳节之际,忻州保德县孙家沟镇袁家庄村举行“情暖重阳·食惠夕阳”老年食堂落成典礼。食堂的建成,有效解决了村内高龄、独居及困难老人的“吃饭难”问题,让他们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价廉物美、卫生可口的餐食,是袁家庄村推进“幸福乡村”建设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此项惠民工程是孙家沟镇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具体实践,为老人们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搭建了增进邻里感情、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暖心平台。

保德县惠民社区绘就“五好”新图景

作为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保德县惠民社区已入住6583名搬迁群众。社区以创建“产业带动好、就业帮扶好、公共服务好、精神状态好、融入环境好”的“五好社区”为目标,全力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党群服务中心集成教育、医疗、托养等职能,周边幼儿园、卫生室、超市等设施步行不超过10分钟,构建起便捷生活圈。社区推行网格化治理,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通过道德讲堂、文明家庭评选、文艺演出、技能培训等活动,社区文化氛围日益浓厚。针对“一老一小”和女性群体,日间照料中心常态化开展文体娱乐、医疗诊治、精神慰藉等服务,营造温暖包容的社区环境。

保德小山村的丰收密码

保德县腰庄乡白家墕村,晨雾刚漫过黄河岸的山峁,田野里已传来农机作业的轰鸣声。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村子,连片的谷子地如金色绸缎铺展在黄土坡上,沉甸甸的谷穗垂着穗头,在风中泛起层层涟漪。“这400亩示范田,今年亩产617斤,比往年足足增产一成。”正在地头查看谷粒饱满度的大河山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笑着说。

标准化种植不仅带来了产量跃升,更让小米品质“提档升级”。在合作社的初级加工车间,谷子经过筛选、去壳、分级,金黄的小米在传送带上流淌,散发出淡淡的米香“。过去小米1斤顶多卖2元,现在按照标准加工小米,又获得绿色食品认证,400亩示范田总产值达69万余元,纯收入42万元。”正在包装小米的村民说。

2 / 7
  • 1
  • 2
  • 3
  • 4
  • 5
  • 6
  • 7

高清大图

| 生态保德 |

保德钓鱼台景区

保德钓鱼台景区

保德县城

保德县城

保德县体育馆

保德县体育馆

保德秋景

保德秋景

暖泉村大棚航拍 在义门镇暖泉村蓬勃生长的大棚里,藏着绿色发展的模式密码。该村把发展大棚产业视为促农增收的切入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群众致富增收有了“新引擎”。

暖泉村大棚航拍

在义门镇暖泉村蓬勃生长的大棚里,藏着绿色发展的模式密码。该村把发展大棚产业视为促农增收的切入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群众致富增收有了“新引擎”。

黄河岸边,玻璃栈道项目建成运营在义门镇庙峁村,山巅的玻璃栈道霓虹闪烁,游人络绎不绝。人们在玻璃栈道眺望远方,奔流不息的黄河、巍然屹立的天桥水电站、华灯初上的保德县城和对岸的陕西府谷县城夜景尽收眼底。

黄河岸边,玻璃栈道项目建成运营

在义门镇庙峁村,山巅的玻璃栈道霓虹闪烁,游人络绎不绝。人们在玻璃栈道眺望远方,奔流不息的黄河、巍然屹立的天桥水电站、华灯初上的保德县城和对岸的陕西府谷县城夜景尽收眼底。

黄河清如许保德县黄河清漂打捞队根据河段特点,引进了两艘独特的清漂船和一道能抗击40吨拉力的拦污浮排。

黄河清如许

保德县黄河清漂打捞队根据河段特点,引进了两艘独特的清漂船和一道能抗击40吨拉力的拦污浮排。

我家住在黄河边黄河之“绿”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当地不断加强流域系统治理的写照。

我家住在黄河边

黄河之“绿”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当地不断加强流域系统治理的写照。

守护“绿色黄河”身着救生衣,手持打捞网兜,不远处,山西忻州保德县交通局海事处工作人员孙凯动作娴熟地清理着水面上的各类漂浮物,枯枝、塑料瓶被精准抓取。

守护“绿色黄河”

身着救生衣,手持打捞网兜,不远处,山西忻州保德县交通局海事处工作人员孙凯动作娴熟地清理着水面上的各类漂浮物,枯枝、塑料瓶被精准抓取。

保德县:昔日盐碱地 今朝稻浪滚

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响起,成片水稻被快速切割、脱粒、清选,饱满的谷粒源源不断地被送入储粮箱,标志着保德县冯家川乡首次盐碱地水稻试种迎来丰收。经测算,亩产达830斤左右,顺利达成预期产量目标。

冯家川乡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传统作物难以存活,土地利用率极低。今年,当地大胆探索“土地改良+特色种植”新模式,通过新铺设平均厚度达2米的土层,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结构,为水稻生长创造适宜条件。在品种选择上,精心挑选适宜北方气候、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吉梗809”,从源头保障种植成功率。收割现场,联合收割机在稻田中穿梭作业,相比人工收割效率大幅提升,也降低了收获环节的人力成本。此次每亩830斤的产量,处于前期预期的区间内,充分验证了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模式在冯家川乡的可行性。

从昔日“难出粮”的盐碱地,到如今“稻浪滚”的试验田,此次试种不仅验证了盐碱地改良技术在当地的适用性,更为后续扩大种植规模、推动农业产业转型积累了经验,为保障粮食安全、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提供了新方向。

乡村振兴

| 生态保德 |

  • 繁庄塔高新农业示范区

    繁庄塔高新农业示范区

  • 光伏板熠熠生辉

    光伏板熠熠生辉

  • 白家墕马铃薯种植基地

    白家墕马铃薯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