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管控交叉感染风险

山西省“健康码”系统运行良好

2020年03月01日07:40  来源:山西日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山西省委专题会议上提出的“持续推进疫情防控,加快推进开工复工”指示,山西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协同配合,积极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主动服务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和复工复产发展大局,进一步方便群众出行,建设山西“健康码”系统。山西“健康码”系统于2月24日22:00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80万居民申请“健康码”,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健康码”是疫情防控期间重要的身份识别依据

进入2月下旬,山西省的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返岗、返工等人员健康监测和服务,既能实现疫情精准防控,又能保障群众正常出行,此时,经山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同意,决定在全省推广实施“健康码”机制。

山西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山西“健康码”是以居民填报的健康数据为基础,结合公安、通信管理、交通、卫生健康等部门的防疫大数据信息比对校验后生成的个人专属二维码。作为山西省出入通行的电子凭证,实现“一次申报、山西省通用、动态管理、跨域互认”。山西“健康码”作为疫情防控期间重要的身份识别依据,有效管控交叉感染风险。

山西省内人员和拟入晋人员,通过“支付宝”等网络平台自行申报,“支付宝”提供实名认证,经数据分析后分别生成红、黄、绿等三色“健康码”。具体申请“健康码”的办法是:山西省内人员和拟入晋人员可以在支付宝App内搜索山西“健康码”,选择对应城市,按要求完成实名认证后,如实填报个人情况申领专属“健康码”。如果已经申领,可以通过支付宝App-卡包-证件查看。

三色“健康码”全省实行数据共享

山西省建立起全省范围内的“健康码”共享机制,经审核生成的三色“健康码”全省实行数据共享。

其中,“红码”有效识别高风险人群,通过系统可识别山西省重点管控人员和湖北疫区等地计划返晋人员,同时也有效管理山西省高风险人群出省。“黄码”识别包括自述有症状和正在居家隔离的中风险人群。通过对“黄码”的判定,能够有效避免中低风险人员升级成高风险带来的危害。持“红码”“黄码”人员隔离期满,并符合防控相关规定后,可申请“绿码”。

“健康码”具体的认定标准是,“红码”是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含实施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未满14天的治愈出院确诊病人);与确诊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正在实施集中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从湖北等重点地区来晋的人员,或者到过湖北等重点地区来晋、返晋的人员;来自其他特定地区的人员;其他需要纳入“红码”管理的人员。

“黄码”是有发热、气促、呼吸道症状的人员;接触过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病人的人员;居住或暂住地同一楼道有过确诊病人或密切接触者的人员;有跨设区市旅居经历的人员;来自省外较高风险县(市、区)的人员;其他需要纳入“黄码”管理的人员。

“绿码”是“红码”“黄码”以外的人员。

在日常工作中,对持码人员采用分类管控措施。“绿码”人员:经测温后,准予通行。“红码”和“黄码”人员:按照规定送定点医院医治或实施14天的集中或居家硬隔离医学观察。

在此提醒公众,务必保证“健康码”填写的真实性。个人申请“健康码”时已作承诺如实填报。同时,信息填报后将进行后台核验,一旦发现谎报瞒报等情况,可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严禁冒用他人“健康码”。山西省防疫检查人员,会对“健康码”和身份信息双重核验。“健康码”是动态监测的,因此不可截图使用。有关“健康码”问题可咨询支付宝在线智能客服,或山西卫生服务热线0351-12320人工客服。

进一步加强山西“健康码”推广使用

连日来,山西省着力加强山西“健康码”推广使用,有效利用山西“健康码”防疫大数据信息,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出行、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社会生活稳定运转。

为此,山西省正在进一步强化公共场所应用。要求凡是出入公共场所的人员,均要戴口罩,出示“健康码”,按要求亮码、亮证、测温后通行。重点围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厂、写字楼、医疗机构、小区、村镇等生产生活场所,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商场、超市、酒店、饭店、公园、景点等商业场所,公交车、客运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等人员密集场所,进一步强化山西“健康码”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各市、县(市、区)要切实加强山西“健康码”普及推广的宣传引导工作,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两微一端”等新媒体,通过新闻媒体、社区通知、微信群转发、公众号发布、张贴海报、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普及推广手段,进一步引导群众及时了解使用山西“健康码”。

下一步,山西省将在现有“健康码”识别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扫码功能,自动记录人员出入轨迹,加大推广“健康码”在各类场景中的使用,有效控制交叉感染风险。(记者秦洋)

(责编:张婷婷、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