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关怀,让坊城新村的群众激情满怀——

用奋斗点亮搬迁百姓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0年05月13日09:25  来源:山西日报
 

美丽宜居的坊城新村。 王中勋摄

绿荫环抱的坊城新村宁静整洁,墙上“搬迁全凭政策好、脱贫永远感党恩”的标语火红热烈,每个角落都温馨祥和,给人无限憧憬。3年多了,坊城新村的群众有太多的感激,想和党中央说;有太多的心里话,要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5月11日下午,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坊城新村,来到大家面前。他穿过村中心广场,走进村技能培训服务站了解产业脱贫情况;他走进农家,坐在炕沿儿上与村民们亲切地拉家常;他把关怀和勉励带给大家,激励着坊城新村的群众在脱贫路上再努力,用奋斗点亮移民新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告别老窑洞,住进新家园

记者回访坊城新村时,今年66岁的村民白高山和老伴焦凤兰脸上还挂着激动的笑容。夫妻俩逢人便说:“捏了一辈子锄把子,没想到能见上总书记。他还到了我家里,今天真是个高兴日子。”

白高山说:“总书记在村里停了40来分钟,在我家就有一半时间。总书记坐在炕沿儿上和我们一家拉家常,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白高山告诉记者:“我们最想和总书记说的,和总书记说得最多的就是房子。我老伴告诉总书记,以前一直住的是几十年前建的土窑洞,修修补补,很破旧,也不结实,一到大雨天,房顶上的蚂蚁洞就渗下水来,吓得一晚上不敢睡觉。我们还把土窑洞的照片递给总书记。总书记还看了灶台、壁挂炉、卫生间,边看边问,问得很仔细。听了我们的回答,他很高兴。”

住进新房、欢喜之情溢于言表的白高山一家。王中勋摄

总书记关心的房子问题,曾是村民们最大的心病

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贵告诉记者,坊城新村的村民,以前大多数都居住在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窑洞中,生活条件很艰苦,安全隐患非常大。改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曾是村民们最大的心愿。

党中央发出脱贫攻坚号令后,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由大坊城与西咀两村合并成200户440人的坊城新村,决定易地集中搬迁。新村于2015年开始规划设计,2016年9月开工,历经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到2017年年底建成。

如今的坊城新村,一排排房屋整洁宜居,卫生室、图书室、党建室、文化活动室、技能培训服务站一应俱全,到处是松树、枣树、海棠树、山楂树,成了环境优美、人人羡慕的好村庄。

白高山的儿子名叫白利军,原来也住在土窑洞里,眼看30岁了娶不上媳妇。搬进新村后,他很快就娶了媳妇,孩子现在都一岁了。

白利军说:“总书记来我家时,看了我们挂在墙上的结婚照。我觉得,没有新房子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我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总书记。”

新村新富路,人人有技能

在坊城新村,不论是墙上的“村有产业日子好,人有技能富路宽”的标语,还是悬挂在村技能培训服务站门上的“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大牌子,都在说明,提升工作技能,依靠劳动创富,已经成为坊城新村干部群众的共识,成为村“两委”今后工作的重心。

在坊城新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技能培训服务站,了解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察看黄花产业和相关产品展示,对广大基层干部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所做的艰苦努力表示肯定。他指出,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

对移民新村群众来说,能不能稳定脱贫,关键要看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坊城新村建起后,村里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发展战略,通过帮扶单位推动、合作社带动、村“两委”发动、农户行动,狠抓产业项目扶贫,已经发展主导产业黄花种植540亩,由本村世诚专业种植合作社集中经营管理,两个村的搬迁户都有固定的土地租金收益,还吸纳21名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同时,该村还退耕还林1200亩,种植经济林660亩,种植小杂粮290亩。

已在村里开展6年帮扶工作的第一书记陈巨文说,产业收入加上各种扶贫政策收益,坊城新村村民目前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但这还不够,只有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劳动本领,才能帮助村民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坊城新村的路子越走越宽,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陈巨文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抓技能也是抓扶贫、抓增收的理念,在宣传引导、技能培训、保障服务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根据村民特长,组织大家提升驾驶、修理、装修等多项技能,组织年轻妇女开展家政服务、粘花等技能培训,并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制。去年以来,已帮助3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近务工。

在村里,记者还见到了刘卫东、张圣伟两位外村的年轻人,他们在村里办起了电商服务点,联合当地有名的网红“八哥八嫂”进行网上直播售货,同时为村民提供电商技能培训服务。吸引他们来到这里的,是坊城新村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如今,已经全部脱贫的坊城新村村民,期盼着涉农项目再多几个、惠农政策幅度再大些、就业门路再多些,帮助大家用劳动和汗水实现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他们还盼望,习近平总书记过几年能够再来坊城新村走一走、看一看,看看移民新村的群众如何用奋斗点亮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贺锴)

(责编:麻潞、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