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山西脱贫攻坚答卷】

“放心水”喝出“幸福味”

2021年03月14日07:19  来源:山西日报
 

农村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饮水安全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性,指出,“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十三五”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60.02亿元,提升了1265.1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解决了181.5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从“无水喝”到“有水喝”

告别了拉水吃的历史

记忆里的清晨,一声声木门吱扭声、毛驴嘶吼声、水桶碰撞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村民们或挑起担子,或牵着毛驴,沿着蜿蜒的山路,到深山沟里去挑水……这道曾经的“风景”,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告捷,终于从永和人的生活中远去。拧开水龙头,看着清冽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永和县交口乡乐成村村民王虎感慨万千:“多少年来,村民们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到山沟里挑水。如今我家终于吃上了自来水,彻底告别了往返4公里拉水吃的历史。”

“十三五”期间,山西仍有1036万农村人口需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从2016年开始,我省相继出台《山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工作的实施意见》《山西省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方案、意见,从组织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良性运行。

“2016年至2020年12月底,我省累计改善1265.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条件,提前并超额完成‘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处长成接安说,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进程中,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2016年以来,我省大力争取中央投资,加大省市县三级资金落实力度,累计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超过了60亿元,新建或改造农村饮水工程1.8万余处。

责任明确,资金到位。所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部明确了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管理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并将其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体系,由各级财政实施水价补贴;建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筹集使用制度,每年落实省级以上维修养护资金5000万元以上,保证农村饮水工程及时维修。

目前,全省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还初步建立起了农村饮水安全“一体系三机制”,即城乡统筹、设施完备的供水工程体系,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监管责任机制,管理专业、运行规范的工程管理机制,合理补贴、有效扶持的政策保障机制。

“以前不通水,全家人为了取水忙碌奔波,现在好了,可以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提高收入上了。”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运城市临猗县北景乡贝支村村民翟建成,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从“无水喝”到“有水喝”,更要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水质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百姓的安居乐业。

“我们这儿的水现在不仅干净还好喝得很!”阳高县上马涧村村民孙贵连说,“以前啊,我们喝的水都是高氟水,小孩一长乳牙,牙就开始发黄。”

因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高硬度水,曾几何时,一口黄牙成为一些偏远地区农民“难以启齿”的痛。而更为严重的是心脑血管、神经、泌尿系统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因水致病、因水致贫现象十分普遍。

在实践中,我省编制氟超标地方病防治方案、氟改水工作方案,引导各地对有合适替代水源的优先采取更换水源措施改水;对没有合适水源的采取集中安装水质净化处理设备或安装家用净水装置等措施改水;对人口少、居住分散、改水成本高的村庄实施易地搬迁。

“以前我们吃的都是含氟的地表水,每次锅里烧开水都有一层厚厚的水垢,对身体不好,现在村里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我们都喝上了安全水。”定襄县贾家庄村村民张怀民喜笑颜开地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定襄县对除氟改水防治地方病工作高度重视,县水利局结合水利建设项目,采取打深井降氟、引客水避氟等改水措施,农村饮水实现“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转变。

强化供水水质检测才能保证安全放心。2016年以来,我省在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全力组织实施水质普查、水质检测、精准核查和技术培训,保障贫困地区农村供水水质。2016年,我省对36个国定贫困县农村供水水质进行了普查,涉及工程1.03万处,覆盖人口578.8万人。2017年,在36个国定贫困县水质普查的基础上,我省对剩余79个县区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开展了又一轮普查。2018年,省水利厅会同省卫健委对全省农村饮水氟超标村庄、人数进行了摸底;会同相关部门,对全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饮水安全状况进行了精准核查。由此,山西省全面掌握全省农村饮水工程水质情况,为后续水质提升提供有效支撑。

强大的水质检测力量,也为解决饮水型氟超标问题提供了支撑。“十三五”期间,我省依托市县两级水质检测中心技术力量,加强农村饮水工程水质检测,年均检测水样近3万份。2016年—2019年,全省累计投入饮水型氟超标改水投资6.4亿元,确保改水工程建设需求。在全省合力攻坚下,2019年年底,累计解决89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问题,提前一年完成饮水型氟超标改水任务。

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

保障了清水长流不断

村里通了自来水,用上了“放心水”,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如何才能让水利工程长期运行,让惠民清水长流不断?这是我省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工程建设后,后期运行管理更为重要。在实践中,山西各地不断创新探索,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的科学管护格局逐渐清晰。

盐湖区新安庄村是运城农村饮水重点扶助村之一。一开始,因水费计收政策执行不够严格、村民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当地组织开展“水厂开放日”“保护水源地”“服务进乡村”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实行“抄表到村”“抄表到户”等多种计量收费模式,同时推行智慧水务,实现供水服务线上化、水费计收一键化。“现在用水申报立户、交费充值、申请维修等业务,都可以通过‘指尖水务’App办理,收费标准是1立方米水2.8元,我们完全能够承担得起。”新安庄村村民李自红说。

每天清晨,代县枣林镇二十里铺村的水管员王国英,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村里的蓄水池查看水质情况,看设备有没有损坏。在代县,像王国英这样的水管员如今共有274个,实现了一村一个水管员。

“饮水工程是动态的。三分建,七分管。”永和县水利局局长刘永胜说,县里研究决定,由县水利局牵头,乡镇、村委配合,把运行管理工作交付到村一级,由县财政拨付维修配套资金;同时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印制饮水安全明白卡,建起一支水管员队伍。“饮水工程移交后,责任明晰、运行稳定,政府负主体责任,水利局负监管责任,村里则负运营和维护责任,全县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静态清零、动态保障。”“县里给咱办了这么好的事,我必须当成自家的事儿去管。”该县东征村水管员冯云虎自己购置了维修工具,学了维修技术,完全能处理日常管护的问题。

如今,一座座标准化蓄水池矗立在田间山头,一个个供水站把自来水输送到千家万户。吃水难已经成为历史,汩汩而来的自来水,流进农家,滋润心田,成为三晋百姓的幸福源泉。(记者范珍)

 

(责编:李梦文、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