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蹚新路 大同在行动”系列报道③

上沿河美颜记

赵 芳  张婷婷  麻 潞  段思齐

2021年04月21日08:08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春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如醉,倚朱扉。

然忆往昔,残屋无钱可得修,雨来难免震凌忧。积年稼穑,形憔悴,田畴挥汗,难致富,老翁泪湿沾满巾。

脱贫令举,旗之所向。视民为本,竭所能而扶贫者;助民立身,谋远计而断穷根。重安居,贫者之所皆新屋;拓新途,朵朵肚菌兴业旺。遂使户得其家,人安其心,民宜其业。

行百里,半九十。战鼓劲催,比肩奋斗,定得黎民笑,携手乡野兴。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诗人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留下令无数人追逐的世外桃源。

红瓦灰墙、原木门楼,一栋栋农家房屋修葺一新,狗吠和鸡鸣在河畔交织,春日温暖的阳光绵绵地洒在嫩绿的林子里,清澈的唐河水沿村边而下,大同市灵丘县上沿河村宛如盛开的鲜花点缀在大山之间。

“生活在这里可舒坦了,现在的居住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58岁的孙强,是拥有35年党龄的老党员,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谈起村里的变化,孙强很是满意。

“以前的旧房一下雨就漏水,冬天还跑风。”孙强的爱人顺势补充道。

“一下雨,我们村干部就心慌,比住户还提心吊胆,就怕房子出问题。”上沿河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兴贵也感触颇深。

聊起过去,刘兴贵介绍,沿河村因坐落于唐河北岸而得名,上游者曰上沿河村、下游者曰下沿河村,两村相距不足一里。

唐河潺潺、山峰叠翠,但偏僻滞塞、贫穷落后,老村求新,何去何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开始,上沿河村在推进危房改造的同时,就进行了乡村提质,从山水、人文、产业、设施、空间、环境六方面,打造乡村美丽庭院。

要做就做好,规划需先行。在实施乡村提升工程中,上沿河村聘请了台湾著名建筑师谢英俊及其团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谢老师,拆了旧房,盖成啥样,游客最欢迎?”

“不拆,这老房子就挺好。”

“老房子,能有人看?”

“老房子,才有人看。”

……

以唐河峡谷自然风光和北魏历史文化及有机农业为本底,以建设健康、有机、绿色唐河峡谷为核心目标,以片区旅游化为理念规划村庄,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

思路决定出路。总体规划确定后,上沿河村按照“水清、岸绿、田美、路硬、村洁”的要求,着力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融合、设施完备、空间优化、环境提升六个方面下功夫,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加强基础建设,强化设施配套。

村民院落一角。

“加固房屋、降低院墙,打通村内视线阻隔、恢复邻里互动空间。”刘兴贵把手扶在一户农家的墙头,“全村都是统一的,这个墙就是一米的高度。”

只见低矮敦厚的院墙上,密密地挤着一排花盆,棕色发亮的枝干上,一粒粒匍匐着的嫩芽努着劲儿地向外绽放。

“院墙这么低,安全能有保障吗?”

面对大家的质疑,刘兴贵介绍,现在村里已经实现了监控探头100%覆盖,而且村里老人多,院墙低了,大家互相照应也能更直接一点。

漫步上沿河村,建筑风貌,以灰、白、黄为村庄建筑主色调;用鹅卵石等乡土材料打通了村庄内部没有连通的道路;院里院外没有一点生活垃圾……

“这脚下的石头也是我们从山上采的,雨天过后,板缝儿里还能‘滋’出小草小苗!”刘兴贵指着不远处的山头,“这是我们的寨梁山,你看,山脚下还有几头牛呢!”

在寨梁山脚的蔬菜大棚里,温暖如春、果蔬飘香,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长势旺盛。“小时候的味儿!”,前来参观的游客从架上摘了一根黄瓜,就地品尝。

作为曾经的贫困村,为了促进村里经济的发展、村民的致富,上沿河村引进企业开展了有机农业种植。

看温度、测湿度,马德细心照料羊肚菌。于宏/摄

“蔬菜大棚只是其中一个,我们还有14个羊肚菌种植大棚。”村民马德今年52岁了,儿子在县城里成了家,女儿还在读高中,“一天能挣100多,一年下来家里能收入5万多吧!”

看温度、测湿度,马德忙里忙外、不亦乐乎。2020年,这15个大棚就为上沿河村带来了35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带动当地50余人增收致富。

2019年,上沿河村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第一批精选试点村”。刘兴贵说:“今年,农家乐就起来了,日子肯定差不了!”

(责编:赵芳、张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