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太岳首府 红色摇篮】阳城:守好红色根脉 传承红色基因

张婷婷
2021年10月11日21:45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一处处旧址讲述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一件件文物彰显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被誉为“太岳首府,红色摇篮”的阳城县,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革命老区。

“老干部、老战士、老英模对党的历史和地方党史比较熟悉,有深刻的体验,我们应建立一支老年宣讲队伍,深入基层,走乡串村,开展广泛宣讲,使党史教育更加走实、走心。”在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上,晋城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阳城县委书记姚逊发出倡议。

阳城县党史学习教育“五老”宣讲团深入基层宣讲

由11位平均年龄达75岁的老干部、老战士组成的阳城“五老”宣讲团随即成立。他们目睹了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涅槃重生,走向辉煌的光辉历程,爱党之心、敬党之情,溢于言表:“能够参加党史宣讲,让人们从百年历史中感悟党的伟大,更加热爱党,永远跟党走,深感荣幸,这是一份重托,更是一种使命。”

用“红色记忆”点燃奋斗激情

八年抗战时期,阳城先后作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腹地、晋豫区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以及太岳区的西南前哨,是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

阳城是革命老区,是一片有着光荣传统的红色摇篮。1938年到1939年,阳城是晋豫边区的大本营,1942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晋豫区与太岳区合并组成新的太岳区。两区合并之后,太岳区第四分区党、政、军长驻阳城。抗日战争胜利后,太岳区党政机关于1946年1月进驻阳城,直到1949年8月奉命撤销建制,驻扎阳城长达3年零7个月。老区人民为了解放全中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无私地支援解放战争,先后有一万余名优秀儿女参军入伍,出动近10万名野战民兵和5.5万名民工奔赴前线,680余名阳城老区干部北上、南下,奉命开辟新区,期间,1000余名阳城儿女血洒疆场。

阳城县枪杆会议纪念地

1942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枪杆会议、上河会议在阳城召开。特别是1938年6月,这里曾经发生了震惊山西、震动华北的与平型关大捷齐名的町店战斗,这场战斗再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山西乃至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

81岁的王宽元是宣讲团里年龄最大的,他是阳城县原关工委主任,曾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原来没有计划让他参加,但他主动请缨:“我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对党非常有感情,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身体还好,有多年来为青少年讲解红色故事的经验,我要参加宣讲,为党史教育尽一份力量!”

正是带着这种对党的深厚感情和对党史的深刻了解,阳城“五老”宣讲员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阳城的历史,精心编写宣讲提纲和材料,反复修改、打磨,坚持“以小见大”,小故事,大切口,推出了一篇篇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党史讲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而深刻的课。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带着烈士们那种坚定的信仰和意志,牢记初心,接续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听完宣讲后,演礼镇党委书记郭敏峰感触颇深。

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每一处旧址背后,都有一个敬礼故事;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浓浓深情;每一次的感动背后,都有一种心灵上的净化和精神上的洗礼。

摸清全国革命文物资源,是保护革命文物、弘扬红色文化的基本前提。阳城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军坦言,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很多,目前来说,较为突出的是革命文物破损情况普遍、保护利用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

阳城县太岳烈士陵园

阳城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共晋豫特委、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的成立地,也是北方局、八路军总部通往延安的交通要道,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路居阳城,指导革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阳城又称为太岳区政治、文化、军事、经济中心,所以革命遗址、革命文物众多,而且分布很广。

目前,阳城县有15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23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

近年来,全县在革命文化保护利用方面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包括争取国家个省级文物保护资金,先后先后修缮了多处重点革命遗址,如八路军唐支队司令部旧址(阳城县开福寺)、杨尚昆及中共晋豫特委活动地旧址(下交汤帝庙)、太岳军区医疗和卫生机构旧址(砥泊城)等。同时,争取市级资金修缮了太岳师范学校旧址(王曲汤帝庙),县级投资修建町店战斗纪念园、太岳行政公署旧址(旧县衙)、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民主游击队成立地旧址(千峰寺)、四八烈士纪念碑廊、观腰反扫荡烈士纪念祠等。另外,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对现存的红色资源也积极进行保护,包括积极建设纪念园,积极申报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阳城县町店战斗纪念园

同时,阳城县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出版了《红旗漫卷》《革命遗址通览》,阳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织编写出版了《晋豫区革命斗争史》《烽火春秋》等宣传阳城革命历史的书籍。

宋晓军认为,当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经费紧张、人才资源匮乏、创新后劲不足是各县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他认为,在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和项目经费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整合零碎的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红色+”升级版品牌项目,提升红色革命文物自身造血功能。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我们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赓续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汇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让革命文物绽放新光彩。”阳城县委副书记、县长牛琛如是说道。

一面面墙画彰显红色文化

在革命文物得到强化保护,焕发生机的同时,许多旧址遗址也日益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老区发展的活力源泉。

鹅黄色墙面上画着党旗、国旗、火炬、号角、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充满年代感……步行进入阳城县河北镇暖辿村,“一墙一画”的景象吸人眼球。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晋豫区党委、八路军豫晋边联防司令部、中共阳南县委县政府以及阳城县第六区分委区政府都曾驻扎于此,写下了抗日战争史上的不朽篇章。这里也是重要领导人抗战时期往来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与北方局、太行八路军总部的主要通道之一。

如今,村里保留着丰富的革命遗迹,如阳南县委县政府机构旧址、民政、教育、公安等和老一辈革命家工作旧址。

阳城县暖辿村阳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这些年,暖辿村为加强老区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的保护,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对革命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维修,并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和墙体彩绘,把抗战时期的标语口号和革命活动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这片空间,使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氛围,成为人们回望历史,发扬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

“这些墙画颜料都经过特殊处理,10年不会掉色。”据介绍,去年,村子里还专门聘请了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对整个村庄进行全面规划提升。

现在的暖辿村环境整洁,道路交通条件变好了,村民的幸福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前的环境可没有这么好。”望着眼前村内水泥路,老党员刘兆才感慨道,“水、电、网都有了提升,还铺上了水泥路。在外读书的儿女回家更方便了。”

游客们在这里感受红色教育,这里的村民也正因红色旅游受益。

位于阳城东冶镇西南部的枪杆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26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晋豫区委区委和晋豫联防区司令部于1942年5月在枪杆村召开了一次事关根据地生死存亡的重要军事会议——枪杆会议。

“就是这样一个革命老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宋晓军惋惜道。2016年,在阳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枪杆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依托村里的红色资源和自然风光,确定了“红色枪杆、太行江南”的发展主题,探索出一条“自然风景+红色旅游+研学基地+户外拓展+特色农业”的兴村富农发展思路,吸引游客、增收致富,成为阳城乃至晋城市的红色革命旅游村、文旅康融合发展示范村。

近年来,阳城县委、县政府先后完成了磨董旅游公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阳城段建设项目,拉近了人们与红色遗址的距离,让红色革命资源逐渐在公众视野中崭露头角,合理规划红色革命游旅游路线,持续完善红色景区基础设施,让红色革命资源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深的告慰。姚逊表示,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守护这份崇高荣誉,牢记这段光辉历史,不断为阳城县打造的“太岳首府、红色摇篮”这一名片丰富内涵、积淀滋养、凝聚力量,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强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聚焦“十四五”发展目标,在全方位推进阳城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新的贡献、争取更大光荣。

(责编:张婷婷、张临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