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融入生活服务人民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强调“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让文物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需要我们持续用力。
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开展创新服务,不仅能激活文物的生命力,也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国家文物局通过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持续推出文创项目,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互融合,给文物赋予了新活力、插上了新翅膀。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精神得天独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令人敬仰的革命老区,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数据登录情况,仅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就有文物300余万件,再加上民间文物,数量可观。前不久,在“晋脉文蕴”全省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推介会上,我省40余家文博机构推出的文创产品集体亮相,新思路、新想法在这批新文创产品上有了具体体现,进一步推动我省博物馆等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要让文物融入人们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大力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加强观众与文物互动,使古老文物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近年来,太原市保护、修复了大批文物,塑造“活着的城市记忆”。推出的数字文博大餐,展现“互联网+中华文明”的最新成果,同样让文物走进民众生活,晋祠博物馆线上展被列入国家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更有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
文物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物融入生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文物工作者要守正创新、塑形铸魂,深刻理解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准确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把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释放出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王立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