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乡村振兴

山西榆次:土地焕发魅力 赋能乡村振兴

2021年12月13日16:31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短短3个月的时间,该区长凝镇南合流村一片普通的土地就“变身”为一个百亩现代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园区,亩产收益从1000多元飚升至1万多元,打造出了独具榆次特色的乡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今年以来,榆次区把激发土地活力、加快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紧紧围绕土地资源谋篇布局,率先在全区14个村全面加大农业产业开发力度,努力放大土地效益,将局部蔬菜种植优势放大到全区,使农民焕发出强大的农业生产激情。

长凝镇地处黄土丘陵区,地块较为分散,而作为长凝西大门的南合流村大部分处在平川地带,又是典型的城郊村,晋中龙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村北1公里处就是晋中东高速出口,且紧邻潇河与涂河,水利条件较为优越。但由于人均耕地仅有2.61亩,传统种植很难维持百姓的生计,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如何借乡村振兴东风,实现农户的增产增收,成为了摆在长凝镇镇村两级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今年7月中旬,长凝镇和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的干部们冒着酷暑,辗转在一块块农田旁,商讨着一个全新的发展大计。

调研会上,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许延鹏感慨地说:“长凝镇的发展要科学实际,让这样肥沃的土地焕发青春。榆次拥有种植蔬菜的优势,为啥就不能将这一优势引入到长凝呢?”

一席话引发了该镇领导和村干部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达出发展农业的强大意愿,迅速形成了建设方案,并纳入全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来抓,要求认真做好该项目的政策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和服务保障,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迅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出了拱棚发展规划,并组成了由专业人才、农村土专家和新农人组成的服务队伍,及时送技术、送服务到田间地头,确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规划制定后,如何将小地块连成片,实现规模化,如何激发老百姓种菜的积极性,如何快速让群众掌握“三新”技术……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镇党委书记、镇长等主要领导亲自上阵指挥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把该项目作为推进全镇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来抓,作为今后长远发展的主要目标去干。

有着强烈发展意愿的南合流村党支部立即行动,在利用各种宣传形式的基础上,村主要领导大会小会地讲,挨门挨户地去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建设拱棚种植蔬菜是实现农业产业调整、满足农民现实需求和根本利益的好决策,是南合流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大好事。村支部书记李文利、村委主任魏巨生带头承包拱棚。同时,镇村两级党委还组织村民赴东阳、庄子、太谷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了解新设施、新技术。

7月26日,农户们正式开工建设百亩拱棚园区,建设场面如火如荼,区、镇、村领导跟班作业,及时解决发现问题。在区财政的积极支持下,仅用短短50天的时间,投资300万元,建成占地80亩的拱棚34个,配套建设了园区道路,引入了水井、水肥一体化、喷滴灌配套、全自动智能采摘车、线网、附属房等配套设施,主要种植西红柿、西葫芦等农作物。

从拱棚投入建设的那一天开始,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就没有闲下来,只要有时间、只要农民的一声招呼,他们就会立即来到田间地头,从土地的复耕翻地、施撒有机肥,到头茬作物品种的确定,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9月底,当第一批鲜嫩、味美的西葫芦进入采摘季,区、镇的两级干部们又及时从东阳镇引入了多家优秀的蔬菜销售商户,让农民有了销售选择权,成熟的西葫芦变成了一筐筐“金蛋蛋”。

种植户李变花激动地说:“俺村祖祖辈辈没种过蔬菜,做梦也没想到,一开始种这高科技的大棚,一没经验,二不懂技术,心里头真是七上八下,多亏区里的技术人员见天地挨个棚跑,手把手地教,大小事情连门都不用出就能学会,真是让人感动得不得了。今年,头茬西葫芦第一次就采摘了3000多斤,一下卖了4000多元。”

南合流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利介绍:“首批西葫芦从8月份到11月中旬,将完成第一个种植季,近4个月的时间亩产收入预计超过万元,计划下一季种植西红柿,预计一年种植两季蔬菜的收入会超过2万元。”

长凝镇党委书记曹德宏满怀信心地说:“明年,一定会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拱棚种植的行列,南合流试点必将成为星星之火,在长凝乃至榆次更多的山村得到推广。”

据悉,该区计划投资近亿元,新建扩建温室拱棚3700亩,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使蔬菜种植总产值跃升至32亿元,走出一条具有榆次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刘红英 高庆春 周莹莹)

(责编:赵芳、张临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