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山西要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的新时代】缕缕“药香” 晋药振兴

2022年04月17日08:26 | 来源:山西日报
小字号

暮春四月,在颐圣堂中医馆,前店后坊的旧时气息与老药铺温腾的汤药香味契合地融在湿润的春意中。红的丹参、绿的薄荷、紫色的地丁花、黑色的玄参、白色的茯苓……经过浸、泡、煅、煨、炒、蒸、煮等炮制工序,在老药工的手里闪转腾挪、逐渐成型,或苦或酸或辛辣。这些生长在悬崖峭壁上、荒烟蔓草间、沟谷小溪旁的枝枝蔓蔓,就这样“变”成一张张中药处方、一剂剂治病救人的良药。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00多年前,颐圣堂治病救人、济世养生,如今遵循前店后坊,恪守古训摇铃看病。颐圣堂的一代代传承人,秉持中医人的初心,行走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晋药产业的路上,为弘扬中医药文化鼓与呼,让缕缕“药香”历久弥新。

位于太谷城南凤凰山脚下的西山底村,便是“药谷”发展的起点。明末清初,晋商崛起,太谷商贾云集,医药需求日益增加。康熙三十七年,当地名医杨秉忠开办“颐圣堂”,由悬壶济世的游医,发展成为药铺掌柜。靠着精通于膏、丹、丸,擅长治疗民间疑难杂症,颐圣堂名气日兴、分号遍地,成为昔日山西四大老药号之一。

从1698年至今,颐圣堂传承300多年,前后十一代专注中成药,几经磨难,恪守工艺。新中国成立后,第九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巨奎创立“黄河中药”,开创“龟龄集”现代化制作技艺,将其发扬光大。凭借牛黄清心丸、止嗽立效丸等龙头产品,以“颐圣堂”为商标的“黄河中药”发展成为我省著名的中成药生产厂家。

德在药中,药为大众。翻开颐圣堂的历史,“医为仁术民为先”的理念世代相传。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身患重病的杨巨奎毅然挺起身来,大声疾呼:“救人要紧,清仓清库,施药救援。”颐圣堂上下毫不迟缓,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争分夺秒、连夜装车,将紧急筹备的150万元中成药驰援疫情防控一线。当前,面对我省同时段多地发生的输入性局部疫情,颐圣堂积极投身抗疫工作,利用中医的经方特点,邀请馆内老中医配制中药汤剂,免费发放大锅汤,积极筹备养阴清肺颗粒、藿香正气胶囊等防疫抗疫药品及相关防疫物资,争分夺秒送到一线抗疫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手中。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如今,晋药文化传承的衣钵交到了第十一代传人杨履世手中。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也是省政协委员杨履世思考和探索的内容。

“面向未来,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守正创新。”杨履世说。在他的带领下,颐圣堂创立独立的中医药研发机构,形成以产、学、研为支撑的创新型现代化制药企业。投资6000余万元建立提取车间,实现中药提取的全过程自动化生产,并且引入产品质量在线检测系统,生产技术国内领先。同时,颐圣堂创立山西黄河中医药研究所,深挖古代经典名方,开发中药院内制剂,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已开发国家级新药15个,中药保护品种3个,拥有各项专利10项,成为示范企业和同行业的领跑者,让优质中成药走进寻常百姓家。

2011年12月,山西中医药博物馆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首个由民营企业成立的公益性中医药博物馆。博物馆馆藏文物上万件,涵盖中医药古籍、书刊、炮制药材、制药器械、图片、中药标本等多个类别,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数千人参观学习。杨履世说:“通过不断引进和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向公众全面地展示与传播山西中医药文化,打造专业的文化平台,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营造出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颐圣堂开办公益机构颐圣书院,向基层医疗从业人员普及中医药知识,为学员提供权威、规范、有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如何联合用药、如何对症治疗、用药如何高效……疫情防控期间,颐圣书院线上、线下授课,从“面对面”的望闻问切,到“屏对屏”的公益讲座,基层医疗从业人员与省内中医名师在线交流切磋,为弘扬中医药文化鼓与呼。

“历经百年的颐圣堂,正因为有笃实专注的老药工精神、精益求精的炮制工艺、守正创新的拼搏精神,积累出这家百年老店的深厚底蕴。”杨履世感慨道。正是这份底蕴,让颐圣堂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方面始终精益求精。面向未来,杨履世表示,中医药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把中医药真正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生产好药,治好疾病,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既是一个中医馆的初心,也是所有中医人的责任和使命。(记者杨文俊)

(责编:张婷婷、赵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