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建言共献策 阳城海会双塔春色浓

“海会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20多个春秋,在海会寺的研究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从‘白兔衔经’的美丽传说,到‘藐山方丈’的海会别院,海会寺历史厚重,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70多岁的文史专家王小圣一开口,便把人们带入到悠远的历史深处。
2022年暮春时节,在沁河岸边的海会寺,涌动着一股以文兴旅的激情。4月27日,由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海会双塔历史挖掘及海会书院文旅发展座谈会在这里举行。20多名本土专家、文旅工作者、自媒体达人相聚一起,共同为海会寺的复兴建言献策。
坐落在阳城县东樊山脚下的海会寺,是一处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胜,因百川于此相会归海而得名。寺院内外绿水盈盈,著名的“海会龙湫”是阳城古八景之一,加上“曲水流觞”“海会龙泉”“鱼沼飞梁”等,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水景。
高耸入云的海会双塔,又称唐、明双塔,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唐塔于天佑十九年修建,地基下沉,向西倾斜,却千年不倒;明塔于嘉靖四十四年修建,塔身砖雕设计,在第十级的琉璃擎檐柱悬空阁更是全国罕见,下三层的砖石围筑像极了当地的沁河古堡,所以全称“琉璃玲珑悬空堡塔”。
由于环境清幽,景物宜人,寺院逐渐衍生出书院,明清时期的海会书院极为兴盛。据史料记载,古阳城先后考中的123名进士中,就有68位曾在此读书、求学。
文化是一种根与魂,是人们的心灵依附和精神滋养。也许正是这种蕴藉在内心深处的文化认知和乡土情怀,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急切,话语是那样激动和热情。“这些年,海会寺在皇城相府的经营下,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升,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海会双塔,是我县的文化标志,真心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让这一文化瑰宝重放光彩。”80多岁的杨宏武老人,特意从十几里外山村赶来了。
从事彩绘和雕塑的大学生回乡创业青年李娟说:“应注重形象设计,可以将书院的精美建筑和文化资源设计成一种类似冰敦敦的吉祥物,既可以作为景区的标志性形象,也可以作为玩偶手伴,或者转化为书香阳城的故事机。”
“大家发表的这些观点,对我们来说如获至宝。”皇城村党委书记陈小栓感激地说,自皇城接管海会寺以来,已经投入了1700多万元,对这座千年古寺进行了大幅度的修缮和提升,接下来要在双塔、曲水、书院上做文章,以全新的审美视角和传播方式,宣传、展示海会寺文化魅力,让这座充满传奇历史和书香气息的人文胜地再现辉煌。
“疫情之下,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凸显。疫情过后,旅游业必然会出现井喷的局面。寻找和创造商机,在文旅融合上求突破、谋跨越,正是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我们眼前的唐、明双塔背后埋藏着许多看不见的风景,我们要把它挖出来,把那些动人的故事讲好,把海会寺打造成一个令人向往的旅游热点,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中把握机遇,赢得主动,奋发有为。”阳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常轩胜的生动话语,既是一个精彩的作结,更是一种深情的召唤。(白军社 阳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