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山西要闻

绿水青山风光无限

——大同以生态优先推动城乡巨变

2022年05月02日08:29 | 来源:山西日报
小字号

芳菲四月天,“大同蓝”“大同绿”“大同清”交织城乡,笼盖四野。远望平型关,山岭苍翠、满眼繁茂;近观桑干河、浑河、唐河、壶流河,百鸟争鸣、流水潺潺,不断征服着世人的感官。太行山脉、恒山脚下,一幅幅美丽的锦绣画卷更是生机无限、风光无限!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首《八路军军歌》创作于平型关大捷之后,85年前,在平型关,八路军将士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敌我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打出了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勇气。

在红色旗帜的引领下,如今的大同革命老区,乡村宜居、农民富裕、产业兴旺,过去低矮泥砖屋变成了结实的楼房多层房,泥泞崎岖小路变成了平坦的康庄大道,老区人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红色土地从贫瘠走向发展走向振兴,老区正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老区换新颜 百姓日子甜

依山而建的别墅错落有致,不时传来野鸡鸣叫,山脚下的田地里种满了各种有机农作物,在群山环绕间,惬意自在……走进灵丘县车河村,如画一样的乡村美景令人向往。

“我和老伴是2015年搬进来的,家里有暖气,做饭有天然气,还有工作,住的还是别墅,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样的日子可真好!”68岁的李占贵是灵丘县红石塄乡车河有机社区的居民,“过去种地产量低,收入少,现在我们老两口在家门口上班能挣8000多元。”说起现在的生活,李占贵满脸幸福。

“从前,光秃秃的山上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如今,沟里的乌鸡,山上的羊,滩里的有机蔬菜响当当。”一句顺口溜诠释了车河的“昨天”和“今天”。车河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春晒出幸福账:通过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旅游服务收入以及公司盈余分红收入,村民人均收入达2.25万元。“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的车河模式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而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南边的灵丘县白崖台乡白崖台村又是另一番景象。红色邮局、胜利之光窑洞,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该村充分发挥“红色名片”作用,着力做好做实“红色+”文章。“当年的红色印记,不仅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独特的资源优势。我们要借助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向着更美更富的目标挺进。”白崖台乡武装部长兼白崖台村党支部书记刘文涛说。

近年来,灵丘依托“红、古、绿”资源优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利用平型关大捷遗址、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三五九旅旅部旧址等红色资源,以红色为底色,大力实施“文旅+农业、体育、康养、研学”等新业态,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为老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了唐河生态走廊和平型关红色长城景观“两翼齐飞”。

昔日默默无闻的一个个小村庄,在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中,成了农业强、生态好、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环境美了,百姓富了,日子更甜了。

好风景带来好光景

春日的广灵大地生机盎然,蓝天白云下,壶流河由西向东、蜿蜒曲折,在广灵境内形成3万亩宝贵的天然湿地,百步湖、丰水湖、下河湾水库、枕头河、遇逢山等自然景观环绕县城,形成一幅壮丽的“塞上水城”风光。壶流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起舞的丹顶鹤,觅食的天鹅,长期栖息于此的赤麻鸭、红嘴鸥……让我们感受到了“只此青绿”的美好。

近年来,广灵县突出“水”要素:以壶流河湿地保护区为核心区域,不断扩大壶流河及其湿地水域面积,推动颐养关联产业的发展,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新方法、新路径;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修复壶流河湿地8000多亩,新修鸟岛27座、人工湖9个,栽植各类乔木、花卉500多亩,沿河18个行政村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水乡风情生态村;2021年荣获“中国最佳康养度假旅游名县”称号。

走进蕉山乡西崖头村,沿着水上廊桥走一走,感受着“塞外水乡”的独特魅力,生动多姿的主题墙绘为村子增色不少,村民们坐着、站着、倚在墙角,聊着家长里短……谈起村里的变化,大家的讨论热烈起来。“党的政策好,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西崖头村的变化可大着哩,咱老百姓感觉日子越过越甜,生活越来越好。”村民孙民财乐呵呵地说道。

致力打造湿地生态旅游村庄,西崖头村实施了河道改造,修建了全县唯一的水景舞台,还建成了木栈道、围栏、观景台阶等配套设施;对主街道进行改造硬化,铺设了沥青路面,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自来水做到了全部入户;修建景观人行桥2座、公厕2座;实施煤改电217户、旱厕改造141座,均实现了常住人口的全覆盖;新建污水管网2130米,配建污水处理设备1套、安装小化粪池23套。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960元。“西崖头村现在是我们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我们要在改善村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让咱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蕉山乡党委书记傅锦魁说。

老区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该县紧紧围绕有机杂粮、绿色蔬菜、生态养殖、特色杏果四大产业,以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特色路径,高标准推进“特”“优”战略。2021年,斗山杏仁被认证为地理标志产品,全县杂粮种植面积达19万亩,杂粮销售遍及华北地区;“东方亮”小米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特供产品,“土特产”真正变成了“抢手货”……

守护绿水青山、厚植绿色生态、培育健康产业,老区广灵擘画绿色发展的新蓝图,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区域品牌奏响振兴曲

提起浑源,大家首先会想到北岳恒山、悬空寺等名胜古迹,或是凉粉、莲花豆这些特色小吃。其实除了这些,浑源的黄芪也颇负盛名。地处恒山脚下的浑源县气候凉爽,光照充足,独特的生态环境给黄芪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孕育出驰名中外的恒山黄芪,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采刨加工史。

站在黄芪晾晒场,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芪垛弥漫着中药材独有的沁香,一捆捆黄芪正在装车,即将送往各大药厂。黄芪作为浑源“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现在已有遍布10个乡镇39.5万亩宜芪面积,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年可采刨鲜芪2500万公斤,产值达到了5亿元。

“现在我们村平均每户人家都种了上百亩的黄芪,每年光靠它,收入就有10多万,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浑源县大桥村村民、大桥村黄芪种植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德胜提起黄芪就眉开眼笑,直夸它是土里的“金苗苗”。

不只大桥村,在浑源县委县政府对黄芪产业“种、养、加、园、商、旅、研”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下,近年来,该县高举文化生态牌,走旅游康养路,大力推动芪旅有机融合,依托恒山旅游资源,深度挖掘道地药材资源优势,以黄芪产业发展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探索黄芪康养产业富民强县的新路径。一大批以黄芪为龙头的集约化、高端化、品质化企业入驻浑源,每年出口国外的黄芪1500吨以上,黄芪茶、黄芪酒、黄芪蜜、北芪菇等产品相继研发,行销海内外。

2022年大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黄芪被确定为“八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这对其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郭德胜说:“下一步,我们要逐渐将黄芪种植与文旅挂钩,依托万亩种植园区打造黄芪体验旅游景区,走高端化路线,延伸产业链。”

总投资8000万元、总建筑面积11692.39平方米的浑源县黄芪文化园于5月份正式对外开放。文化园分为黄芪博物馆和黄芪产品展销区两部分,集观光旅游、生产、销售和研发于一体,将通过线上线下、直播销售和建立扶贫直营店等多种方式,向游客展现浑源丰富的资源底蕴,打响“恒山黄芪”品牌。

【记者手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革命老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统筹谋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村庄布局、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引领乡村振兴大踏步迈进。

一路走一路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产业兴旺、人民富足的新老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老区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日子更有奔头。

村里如城,人在画中,一条条崎岖之路变成平坦大道,伸向远方。新农村的幸福画卷越画越美,好山好水好风景变成了老区人民的好光景。(赵志成 姚晓敏) 

(责编:麻潞、张临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