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武乡② | 红色热土上的好光景

人民网记者 麻潞
2023年09月27日11:52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初秋,站在凤凰山顶放眼远眺,蓝天白云下的武乡县城被青山绿水环抱。征程万里风正劲,仿佛能听见这里澎湃着崛起与发展辉映的跫音,回荡着攻坚与振兴激越的鼓角。

山有故事,城有传奇,从广厦万千到阡陌桑田,从县域中心到城镇乡村,一个个变化、一组组数据,印证着老区人民的幸福质感。武乡,正以昂扬的斗志、铿锵的步伐迈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

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太焦铁路、太长高速、208国道纵贯南北,武左铁路、南沁公路、权马公路横穿东西,红色旅游线路横贯武乡九大景区,铁路、公路、旅游路立体交通齐头并进,串起了城乡一体的“宽带路网”……

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宛如条条缎带铺展延伸,不仅为武乡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也让向外辐射的半径持续扩大。

巍巍太行,红色武乡。因地势险恶,多雄关险隘,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天然“屏障”。

武乡县紧紧抓住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四好农村路等机遇,科学布局、超前规划,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城市路网、乡镇客运站、货运物流节点等建设,全面提速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发展。

航拍武乡璀璨夜景。卢鹏宇摄

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313.328公里,农村公路 1156.498公里,公路路网更加密集、城乡景区纵横贯通,构建起外畅内联、高效便捷的路网体系。

不断加大投入、提高交通服务水平,以大交通视角实施每一个改变百姓生活的细节,用精雕细琢的态度叠加武乡人的交通生态。

2021年,武乡县投资1409万元,购置纯电动新能源车34辆,城乡客运主干线全部实行新能源车运行;2022年,再次投资1800万元,新购40辆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实现了城乡新能源公交全覆盖。

“这极大方便了农村老人在家门口乘车到镇级卫生院看病、学生乘车上学、农户捎带农产品……”从免费公交车里,人们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幸福。

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城乡融合发展面对的难点之一。摸清农民想什么、农村缺什么,让发展要素“下沉”,从根子上解决,这是武乡在全景式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起手之笔。

眼下,农村公路、物流快递等基础设施资源,在武乡正加速下沉至农村,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近的服务。目前,全县14个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全部投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四个融合”全面完成,农村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部打通,实现了“消费品进村、农产品进城”。

“以前物流不进村,大家寄取快递都需要到20公里外的县城,很不方便。现在邮政、顺丰、申通等物流点就设在村里,乡亲们在网上购物更加方便,农产品也可以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岭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玉堂说。

立足打造山西“红色会客厅”,武乡县坚持把完善基础配套作为优化服务的支撑,实施城市更新、品质提升、路网畅通等40余项重点城建项目。城市提质扩能的同时,在丰州、故城两个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引领下,全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正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城乡融合更具特色更显品质。

在提高农民收入上出实招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

城乡融合不仅要补足农村发展短板,更要进一步推动区域资源整合,让农村特色资源“上行”,在产业壮大中探索出强村富民新路径。

“小米加步枪,好米在武乡。”当年为抗战作出突出贡献的小米,正在这块红土地上向着标准化、产业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作为山西小米优质主产区,武乡县依托太行沃土省级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区域品牌晋皇羊肥小米,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基地总面积19600亩,通过实行良种供应,加强技术指导培训,统一加工销售,实现年销售额2890万元,带动614户农户种植羊肥小米谷子,户均年收入7000多元。

养肥小米

羊肥小米生产文化展示车间。图片由武乡融媒体中心提供

如今,电商产业打通了供销两端,武乡小米、武乡梅杏、黑花生、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卖向了全国各地。据了解,武乡县培育电商特色村100个,网商6500人,许多脱贫户通过直播将武乡小米、武乡梅杏等卖到全国各地。2022年,武乡县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1.1亿元,电商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消费帮扶,带动稳定增收的优势产业。

“小米乡村e镇项目的建设,让村里的小米通过电商变成‘金米’,山货变身‘香饽饽’。”兴盛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红星说。

近年来,武乡县紧盯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现代农业后劲十足,品牌效应打响叫亮。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放眼老区大地,处处都在诠释着“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我家种梅杏已有20多年了,今年除了经营自己承包的200亩梅杏,还代理了村里一千多亩梅杏。通过线上平台+客商采购的方式,7块钱一斤的梅杏供不应求,从去年的4万多斤梅杏增加到10万斤,买卖做到了全国各地。”贾豁乡古台村果农王红飞说。

据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典型性特征的描述:武乡梅杏果实色泽鲜艳,果肉质地硬韧、耐贮运,汁液中多,风味酸甜。

从1976年引进梅杏到现在,贾豁乡的种植规模也从7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15000多亩。当地特有的红砂土,赋予了梅杏优良的口感和品质,在市场上倍受青睐,37万余株梅杏树成了当地群众的“摇钱树”。

多元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2022年,武乡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在农文旅融合上求突破

“我们不仅提供地道的家乡菜和住宿,还不定期开展研学活动,为参观者深入讲述村里的红色故事。”暴书宏是武乡县监漳镇下北漳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人,他把自家的小院打造成“鲁艺人家”,以文化的气息、乡土的滋味迎接四方来客。

1938年7月,八路军鲁迅艺术学校进驻下北漳村,一批批文化战士聚集于此,用艺术唤起民众。80多年后,这座小村庄依托“前方鲁艺”旧址等独特的红色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让不少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积极保护、修复、开发村里的红色遗址,发展乡村旅游,下北漳村已打造出22个院落;同时,还开办水上乐园,种植冬棚及应季蔬果,为游客提供吃、住、游、玩一体化沉浸式体验环境。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富民潜力的同时,武乡县全力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解锁乡村振兴“活力密码”。

郭家垴村千亩菊花迎丰收。图片由武乡融媒体中心提供

金秋时节,满坡金蕊遍地黄,秋风微漾菊花香。蟠龙镇郭家垴村菊花种植基地满目金黄,人影穿梭。来自各地的游客置身菊花丛中拍照留影,感受“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时光。

“我们村这个菊花产业已经被评为国家药用菊花种植示范基地。今年种植2400余亩,三年内要辐射周边农户种植超过一万亩,年产干菊花达到500吨。”郭家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卿介绍,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可带动800余人就地就业,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新“良方”。

依托菊花种植加工产业,郭家垴村实施“菊花小镇”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以“菊花规范化栽培配套技术”为基础,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打造综合性乡村旅游示范区,是山西首个以菊花为主题的田园观光综合体。

今年5月11日,国家药用菊花产业发展标准化示范区落户菊花小镇。该示范区是2023年武乡县重点农业项目,项目按照武乡县农业产业规划布局,高标准规划了集菊花种植、加工、科研、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的农旅融合项目示范园区,是武乡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农业示范基地”。

据介绍,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上,武乡县发展“乡村旅游+红色研学”“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电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新业态。同时,提升乡村配套服务设施和运营接待能力,形成集参观、研学、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休闲观光等特色的旅游产品,逐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武乡犹如一张拉满弦的弓,为谱写乡村振兴更加绚丽的新篇章而充满着蓄势待发的无穷力量。

(责编:张婷婷、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